眾籌+

卷首語

“眾籌”概念的火熱,又一次刷新著互聯網思維的衝擊與顛覆。以致想創新的人會想,如果“眾籌+什麼什麼”,會給我所在的行業、所在的企業帶來些什麼改變?

互聯網的發展,讓從生產到消費這條價值鏈上的許多鬆散環節開始連接變得更密切,並衝擊著傳統企業的運營方式,這讓企業不得不思考如何活在互聯網時代這個問題。

2004年,《連線》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提出“長尾”概念,隨後長尾理論受到關注。該理論呈現:由於網絡的存在,那些冷門商品容易受到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關注,由此帶來可觀的銷量。

如果說長尾理論還偏於統計學概念,那麼,“粉絲”一詞就把長尾中零散的消費者細分成一個個的圈層,使之具有精確營銷的意義。

關於粉絲的影響力,《連線》雜誌第一任主編Kevin Kelly在其著作《技術元素》中提出“一千個鐵杆粉絲”的設想。他指出,“創作者,如藝術家、攝影師、工匠、演員、設計師、視頻製作者,或者作家,換言之,也就是任何創作藝術作品的人隻需擁有1000名鐵杆粉絲便能糊口。”

如果說粉絲是對長尾的分化,那麼,另一位《連線》主編Jeff Howe在《眾包》一書提到的“眾籌”,則又是在移動互聯時代,對長尾上的一切元素進行重新整合,包括粉絲群、產品開發者、生產者、資本等等一切商業要素。

在這裏,眾籌並不局限於“群眾募資”這一表象,它更是一種互聯網精神——“眾籌+”,“+”號後是我們本期專題文章裏提到的眾智、眾測、眾建、眾交、眾包、眾資等六種資源整合方式,它可以靈活組合,結合企業的資源優勢與核心能力,讓鬆散的商業要素在重新整合中緊密。

世界變得更開放,如果說眾籌是一種顛覆性的互聯網思維,那它的秘密就在“眾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