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dc宇宙正義聯盟尷尬的地方:在蝙蝠俠,以及超人這兩個係列中,這兩位幾乎已經被塑造成個子領域的絕對力量與絕對話語權者(似乎是dc有意為之),那麼在正義聯盟中,不論誰領導誰,都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
每個英雄不完美,每個英雄的力量不絕對,才有可能需要其他人的協助,如此才能一起合作,成為一個複聯。
與其說這是一種模式,不如說這是一種思路。
3、普世性價值觀的宣傳,以及人性的深入思考:
比較諷刺的是,這類事情,原本是我們曾經自己電影裏麵的長處,但在這些年裏,大家似乎有個誤區,認為隻要有特效,就能有票房——沒錯,早年間觀眾們確實會因特效來看國產的高特效片,可是別忘了,觀眾也是會進化的,而且觀眾的進化速度會非常快。隻要看過三部同樣級別的特效電影,第四部就會疲勞。
而在觀眾特效疲勞的情況下,對某些價值觀的認同,以及某些深入的思考,卻是一部電影的根本生命力。
《複聯3》在各種英雄之下,人們也在思考和討論滅霸那一個響指,到底是對是錯。
《黑豹》的高科技之下,人們也在思考到底應該開放科技,還是應該保護科技。
《x戰警》之下,人們也逐漸明白了,所謂變異人,不過是種族之間的矛盾顯化。
說到這裏沐雨忍不住吐槽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觀,價值觀的設定,是為了講一個故事,這部分我們的作品,似乎擅長的不多。
好,其他的暫時不總結,我們隻看這幾個特點之間的關係:
1、空間和時間上可擴展的世界觀,為複聯模式的編劇們提供了幾乎無窮無盡的施展空間,幾乎非常多很棒的想象力都可以放進去——此處的反麵教材就是《狄仁傑——四大天王》,當然不是說徐克拍的不好,而是徐克想拍的那些特效,塞到狄仁傑係列裏,並且用“幻術”的方式包裝,其實是特別虧的,因為既然是幻術,觀眾必然不會當真,既然不會當真,那就隻能當特效片看。換言之,此處,特效與電影產生了割裂,從而浪費了徐克的想象力。
2、不完美的英雄,更容易讓觀眾有親近感和認同感(找到同類了),如此,即使這些英雄們一起合作,觀眾也不會奇怪,甚至會欣喜:啊,蜘蛛俠的衣服太破了,鋼鐵俠給他做了一身好的,屌爆了!而不是:為什麼超人和蝙蝠俠要一起對敵?我不幹!
3、普世的價值觀以及人性的思考,不會讓這部電影變的乏味,最後變成一部僅僅在看特效的,沒有血肉的電影。
這三點,是複聯模式的特點,而大多數電影,在第一點(可擴展的世界觀)上就沒有考慮。
所以當我們思考,我們有沒有機會也做出華夏版的複仇者聯盟模式時,頓時有些尷尬。
以往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句話便是:我們華夏神話故事源遠流長,做出個複聯還不是分分鍾的事情?
是啊,西遊記,白蛇傳,女媧補天,誇父逐日,後羿射日,嫦娥奔月……
這第一個問題是,世界觀怎麼搞?這每一個故事,分開都是一個好電影,但是,我們總不能讓孫悟空打白素貞,兩個人打著打著和好了,然後去幫助精衛填海吧?這樣的故事別說編出來觀眾不信,剛提出來就被劇組內部否定了吧。
所以我們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需要有一套可擴展的世界觀,能夠把我們想要放進去的故事,“近乎於”合理的放到這個故事裏。
不得不說,在這幾年的大ip中,網絡小說是一些新電影的內容來源,而每個小說,幾乎都在架構自己的世界觀,甚至每個大神每一本書,都在架設自己的世界觀:《佛本是道》梳理了神話體係,《陽神》在說雷劫和易經等,徐公子勝治係列在說修行,不過我曾經作為讀者在讀完之後思考的時候,發現這些書自身體係內的世界觀非常完整,但是似乎難以互相融合——這也正常,大家寫書麼,考慮那麼多的世界觀幹什麼?
但是這畢竟是我們要突破的第一個問題:如何尋找到一個時間上,空間上都可擴展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