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廣寧軍立(1 / 2)

陳瑞瑜率中軍營在錦州、廣寧右屯與廣寧之間的二百裏多裏地遊弋,沿著醫巫閭山外沿,在三岔河以西設下一道弧形防線,將絡繹不絕、綿延百裏的運糧馱隊護得嚴嚴實實。

中軍營官兵由近萬人中精挑細選而得,且全為騎兵,那新得鎧甲、兵器又是人人齊備,這行軍途中,旌旗招展連成一片,那長槍槍刃上的寒光與簇簇紅纓猶如層層浪卷,時時透出一股震人心魄的氣勢。這氣勢不僅席卷軍中,甚至連道上的民夫們瞧了,也是屢屢側頭注目,望著官兵的背影連聲讚歎。

祖大壽招徠的這些民夫,盡皆為寧遠本地百姓,就算有旁處聚集過來的人家,此時也在袁崇煥治下落戶寧遠。這幫著運送米糧,大多數人已做了不止一年,由山海關至寧遠城二百多裏地,少說也走過十多回了。

祖大壽既是寧遠人,這親朋故舊自然頗多,這等能賺些力氣銀子的事,當然要盡力相幫。數千兩白銀,在軍費中不過是個小數目,對這些民夫而言,卻是天大的好處。那寧遠城,從修築時起便沒斷過馱隊,所給的腳價銀不能說沒有,卻實在少得可憐,更別說,多數人家並不指望著銀子,反而希望用糧食兌換。

袁崇煥最初抵達寧遠時,那安撫遼民,實際上也就是派發糧食,安排屯種。這兩年多過去,這些民夫早就習慣了編隊運送軍需、糧秣的差使,甚至所需大車、馱馬等等,也都一應俱全。

待到今年,寧遠城雖仍有差使,卻是漸漸的少了。隨著朝廷調撥的軍需、糧秣日益增多,諸事也日漸順手,那山海關而來的馱隊越來越多,反而搶了寧遠百姓的“生意”。況且,這日子漸漸安定,百姓所需便不限於糧食,諸多雜項可都需要銀子的。

是以,祖大壽攬來的這個差使,民夫們個個盡心盡力,即便沿途並未有太多的官兵監護,也並無一人偷奸耍滑、耽誤行程。自寧遠至廣寧四百裏地,不到四日的功夫,那第一批馱隊所攜數千石糧食便運抵廣寧城。而抵達的民夫在卸下糧食之後,轉身便出了廣寧城,連夜往回趕,要趕回去再走第二趟。

那授命專責糧秣的王寶,在將由山海關籌集的糧食送抵廣寧後,便被陳瑞瑜派去打理這運糧一事。待王寶風風火火的跑了一趟,才發覺這些民夫都是一隊隊自行行事,倒不需自己多費口舌,索性隻在沿途設下幾處聯絡點,再在廣寧城內外安排幾人引導糧食入庫,便直接奔陳瑞瑜的中軍營而去。那王寶每日隻彙總傳來的糧食數目,借此機會就跟著陳瑞瑜行走,再也不離開半步。

由白水鋪子至廣寧城,陳瑞瑜所部的變化,那王寶可都瞧在眼裏,更別說見了此時的中軍營,那王寶更是對打理輜重一事頗有不滿,盡管此時王寶一部也有數百人之多,可怎能比得上鎧甲齊全的隊伍?在王寶眼裏,當初在白水鋪子時,那秦振武的等人甚至還不如自己混的好,可看眼下......這話自然不會明說,那王寶在陳瑞瑜麵前,隻說馱隊行進速度,倒並無旁言。

對於民夫們呈現出的這種速度,陳瑞瑜可也未曾預料。

要知道,那寧遠至廣寧之間,可還有大、小淩河等數道河流,陳瑞瑜率中軍營渡河時,倒是搭建了簡易浮橋,可那馱隊中的大車,可是沉重之極,一車足有數千斤,渡河極為不便。陳瑞瑜當時還想,這怕是得卸掉一些糧食之後再行過河,這耽誤的可就是功夫。

細問方知,那數道河流之上,已重新搭建浮橋,卻是祖大壽派人所建,所有馱隊可直行過河,絲毫不做停留。陳瑞瑜聞之,怔了半響,心想與祖大壽見麵時,並不曾聽他提過,倒不想慮事如此細致。

待聽王寶稟報那些民夫盡皆日夜兼程、日行百裏時,陳瑞瑜倒覺得給的腳價銀子實在太少,照此速度,再加一倍也是應該。當下便吩咐王寶,在廣寧城發放賞銀,每人一兩。

消息傳出,民夫們更加踴躍,待那回轉的人將話傳回,寧遠附近便聚集起更多的力夫、壯漢。八月中,總計發放賞銀一萬二千兩,至八月底,覺華島上得來的糧食、豆料,全數運抵廣寧城。

據王寶統計,那些賞銀盡管有人重領,但此次運糧所用民夫足有八千之多,動用的大車、騾馬不計其數。

此事附帶的結果,是寧遠以至山海關一帶,收複廣寧的消息,已是人人皆知。

陳瑞瑜率中軍營在醫巫閭山外的平原上馳騁,一邊護衛糧隊,一邊操練騎兵,期間多次出入三岔河一帶的沼澤、草甸,甚至派遣小隊騎兵哨探至西興堡邊牆附近,與在那一帶遊弋、練兵的曹家傑、趙天寶所部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