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謀士嚴可求(3 / 3)

黃巢攻入長安,唐僖宗學習他的祖先玄宗,倉皇出逃蜀中。而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高駢正在“大閱軍師,欲兼並兩浙,為孫策三分之計。”這時高駢的野心已經暴露出來,淮南實際上已經成為他的獨立王國。朝廷數度要求其出兵,但他卻置若罔聞。清醒過來的皇帝終於對其失望,下詔削奪其諸道行營都統及諸道鹽鐵轉運使之職。但是這種削奪並不能挽回任何損失。當朝廷違背以前嚴密控製的政策將地方大權交與一人之手的時候,實際上就意味著地方割據的開始。高駢得到朝廷詔書,憤怒怨望,竟然上書詬罵。自此遂不再受命於朝廷,停止向朝廷進獻貢賦。

中和二年,唐王朝終於將黃巢之亂鎮壓下去,但是它隻是剩下一個名義上的統一政權的軀殼了。原本已經腐朽不堪的統治機製到這時完全崩潰。各新興藩鎮“自擅兵賦,迭相吞噬,朝廷不能製。”這些新興藩鎮勢力的崛起標誌著唐王朝對於全國統治的土崩瓦解。

高駢的割據江淮扼斷了唐王朝的經濟命脈,為唐王朝敲響了滅亡的喪鍾。但是這喪鍾同時也是為他自己而鳴。他既然這樣對待朝廷,其部將難免不生效尤之念。於是一場大變就醞釀於蕭牆之內,肘腋之間。

楊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小時候就成了孤兒,因此性格內向,喜歡獨處。成年後的楊行密力氣很大,據說可以輕而易舉地舉起一百斤重的東西,而且日行三百裏。唐朝末年,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楊行密為了生存也參加了江淮的起義,後來被抓。一般情況下不是處死就是入獄,但刺史卻被他很有英雄氣的相貌打動了,路上放他了。

後來,楊行密在州裏募兵的時候參加了本地的軍隊,由於他力氣大膽子也大,在和秦宗權的戰鬥中經常立功,所以很快就升為隊長,不久又被派到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守邊服役。一年後期滿回來,但他的上司不喜歡他,又讓他到邊疆戍守,軍吏假裝好言勸說,還問他需要什麼,楊行密大聲嗬斥道:“就少你的腦袋!”說完,軍吏的人頭應聲落地。楊行密殺了軍吏,然後召集了一百來號人,發動了兵變,自稱為“八營都知兵馬使”,當地的刺史郎幼複嚇得落荒而逃,楊行密就趁勢接收了城內的軍隊,占領了廬州。唐朝廷承認了既成事實,任命他為廬州刺史。

楊行密參與了江淮地區軍閥之間的鬥爭,當時淮南的中心不是廬州而是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揚州則在唐朝末年名將高駢控製之下。高駢日子一長變得非常昏庸,迷信神鬼,不再專心政治。他的一員屬將畢師鐸不滿他的所作所為,就起兵反叛,聯合另一個地方軍閥來攻打揚州,高駢派人向楊行密求救,未等楊行密趕到,高駢已經被畢師鐸俘虜了。

楊行密領兵和畢師鐸展開了拉鋸戰,在這次交鋒中,楊行密顯露出了過人的智謀。為誘敵出戰,楊行密先命人堆積金帛做成一寨,派一些老弱的軍士去守衛,但在周圍卻埋伏了兩層伏兵。然後,楊行密就自己領兵千人去挑戰,一交手就佯裝不敵,棄營而走,敵兵饑渴難忍,見楊行密領兵敗走,就進了大營搶奪財物,結果中了埋伏,被殺得大敗而歸。畢師鐸一人回到了城中,一氣之下殺了高駢。楊行密得知後,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自己向著城內的方向大哭了三天,士兵們被楊行密哭得怒氣滿胸,然後楊行密下令攻城,哀兵必勝,將士一戰攻下揚州城。畢師鐸奪路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