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伐南楚的步伐邁出(1 / 3)

徐溫知道戰事漸進,兩國結盟之後,還有很多事情要準備,也就答應了下來,在曲靖與印陽分手,帶著嚴可求向江東去了。

與徐溫分手之後,印陽並沒有前往西蜀,而是折返向東南方向而去。

大理兵起之後,短時間之內戰局不定,更不可能向外擴張。而且被西蜀與南楚壓在角落裏,即便是段思平想要擴張,也不是兩國任一國的對手,即便集全國之力,能夠戰勝南楚,必也會損失慘重。

因此,段思平平定南詔之後,唯一的擴張路線就是順海東進,攻去南漢、奪吳越,屯蓄兵力取楊吳,形成合圍之勢,再攻南楚,到時候西蜀便成了甕中之鱉,南漢一失,西南邊境的大勢也就定了一成,印陽此去正是想要深入南漢,確定南漢的兵力以及國王劉龑的想法。

劉龑本名叫做劉陟,是一個私生子,他的母親把他生在了外麵,劉謙的正妻韋氏非常生氣,讓人把劉陟奪去,拿劍就要殺他,但一見劉陟長得很討人喜歡,又馬上改變了主意,把劉陟收為自己的兒子,將劉陟的生母殺死了。

稱帝後劉陟改了很多名字,有岩,有巖!劉龑這個名字是他自己造的一個字,上邊是龍下邊是天,象征他是真龍天子。據說這個名字的來曆,還有一段小故事。

雖然劉龑有點狂妄,諷刺李存勖是洛州刺史,但同時他也總覺得自己做南漢的皇帝非常委曲,因為當地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劉龑的心裏很矛盾,狂妄裏麵又夾雜著不少的自卑,所以他覺得做蠻夷之王不光彩,每當有北方人來時,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人家說他的老家在鹹陽,他不是當地人。

劉龑做皇帝比中原的皇帝更迷信,他非常喜歡《周易》,也經常算卦,年號的改變,以及名字的變動,原因都是算卦所致。遇到大事就拿出《周易》算一卦卜卜吉凶,他改名為劉龔後,有個僧人說根據讖書所說,叫龔的人會滅掉他的南漢,於是他就根據《周易》裏的“飛龍在天”,自己造了個字,上龍下天,以此為自己的名字。

後來楚王馬殷派兵攻打封州,守將打了敗仗,劉龑也趕忙拿出《周易》算卦,得到“大有”二字,於是把年號改成了大有,還大赦罪犯以求吉利。然後派大將蘇章領兵三千,增援封州,蘇章假裝戰敗誘敵深入,然後用鐵索鎖住了楚的戰船,全殲了楚軍,取得了勝利,劉陟聽到喜報,高興地摸了摸《周易》,對算卦更深信不疑了。

“如果能夠控製住南漢的話,西南邊境便可唾手得來!”印陽知道劉龑迷信,所以才會有南漢之行,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特殊的力量蒙騙劉龑,否則以他一己之力,根本無關大礙,南漢之行也就沒有絲毫意義了。

距離曲靖東南方向三百裏便進入了南漢國境,靠近西北的南漢邊陲州縣為西林,西林雖然算不上州郡,可是幅員卻不比南漢上百個州郡的任何一個州小,隻是西北荒脊,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建過太多的城池,西林、樂業等幾個郡縣占據了南漢十分之一的國土。

進入了西林,印陽發現因為與南詔國祥雲地區濱臨,依然是居住著很多名族的百姓,隻是建築與衣著風格上偏近海濱風情,而且當地人民的語言駁雜,幾乎沒有成係統的統一語言,官方使用的是近似後來粵語的語言體係。

進入西林地區,印陽就發現西林地區的居民很少,但是軍隊的駐紮卻很多,一個西林城中居然駐紮著四個廂軍十萬軍馬的兵力,而且邊境之地還有邊防軍隊,可見劉龑對於南詔國也是一直防備著。

單人單馬,印陽又是身著常服,本來是不會引起任何人關注的。不過在進入西林之前,印陽還是將那件冰蠶絲的道袍披在了身上,又購買了一把拂塵,準備了基本風水命理的書籍,以及一個繡著陰陽魚圖案的背囊,以陰陽子的身份進入南漢國境。

西林城對於來自南楚與南詔國的過往客商盤查十分嚴,可能是因為劉龑比較迷信的緣故,所以對陰陽先生或者道士之類的行人盤查較鬆,可是依然將印陽全身上下搜查了一遍,隻是盤查的時候語氣很客氣,並多次表明歡迎道長到南漢遊玩之類的話語。

劉龑雖然狂妄而且迷信,可是曆史上對於他的評價卻多是正麵的,因此以前看到劉龑資料的時候,印陽一直保持懷疑態度,可是經過西林之後,雖然尚未見到劉龑,但是印陽對於劉龑的懷疑卻是消除了大半。

過了西林,經過田林,進入了歸樂州、田州、思恩州、萬德州、澄州、賓州,漸漸深入了南漢的腹地,在他到達賓州的時候,已經過去十天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