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可能有誇大成分。畢竟在後世,斯裏蘭卡的糧食還不能自給自足。趙頊仔細分析了一下,這和不同時代的農業技術有關。這個時代,大宋畝產兩石,也就是一百三十三斤,最高是六石,也不過是七百斤的畝產。而後世的農業,平均畝產都在一千四五百斤,高產的甚至達到三千多斤。
趙頊盤算了一下,如果在細蘭島改種占城稻,並且帶去大宋先進的耕種技術,由大宋百姓來經營,那麼畝產達到後世的平均畝產應該不是難事。加上細蘭島一年四熟,每年的糧食產量將非常驚人,養活整個大宋應該不成問題。
現在的大宋,南方多丘陵,北方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不高,而且水利設施的興建和維護成本非常高。況且,為了防止病蟲害,耕作方式是輪耕。也就是水稻的種植,一年隻有一次,不像細蘭島,可以每年收獲四次。
想到這裏,趙頊指著細蘭島,開口解釋道:“細蘭,在漢朝時稱為已程不國,南北朝時稱為獅子國,唐朝時稱為僧伽羅國。該地土地肥沃,一年四熟。現在的糧產量之所以不高,主要是三佛齊與朱羅國長期的戰爭導致的。細蘭島,在漢朝時,孔雀王朝阿育王派人到該島傳教,由此該島百姓多信仰佛教。印度教徒與佛教徒的衝突,該島農業種植手段落後等都是細蘭島糧食產量不高的原因所在。這次,四十萬大軍,五萬聯防軍並其家屬,就是要在細蘭島紮根,並以此為征服整個印度地區。”
“聖上是在賭博呀,這賭的是大宋的國運。大宋現在,需要的穩定的發展。聖上走的步伐實在是太快了,大宋要跟不上的。戰爭的可能性太大了,聖上如何確定一定能征服印度地區?如今,金州和澳州的開發都還沒有眉目。王執政的十年大治天下計劃,雖然規模龐大到十年內根本無法完成,但是如果大宋能不斷完善新法,堅持這個發展計劃,那麼十年完成不了,百年總不是問題。聖上何必要如此急切地賭上大宋的國運呢?”宰相沈括不解地問道。
沈括是個政治家不假,但更是一個科學家,這這樣大治天下的時期,最需要的就是這樣什麼都懂的科學家。他的疑問也是政事堂所有人的疑問,他們更願意趙頊安靜下來,安享大宋的太平江山。可是他們眼中的趙頊,這個皇帝什麼事情都急不可耐。說昏君吧,趙頊幾乎一手締造了中華帝國,結束了宋遼夏三國的軍事對峙,顯然也不是那樣的窮兵黷武。用好大喜功這個詞彙形容好像也不太恰當。真是讓人理解不透!
趙頊聽到這個疑問,不知道怎麼解釋了,難道要說他是穿越者,要在有生之年讓大宋原生工業文明,實現華夏文明的突破?曆史上的大宋有“鋼鐵革命”、“燃料革命”、“印刷革命”、“城市革命”、“農業革命”、“商業革命”、“金融革命”、“瓷器革命”,還有文藝複興。可以說,大宋已經半隻腳踏入了近代,華夏文明已經半隻腳踏入了工業文明。
可是,隻是半隻腳而已。隨著趙頊的穿越而來,這半隻腳已經成了半個身子,可是趙頊依然心存憂慮。不親眼看到,趙頊是不甘心的。
遲疑了許久,趙頊開口說道:“朕受命於天,朕的旨意就是上天的旨意。這是上天交待給朕的任務,豈是你們做臣子的會知道的。十年內完成大治天下計劃,這個目標不能動搖。有難處,有問題,想辦法解決就是了。”
鬼神之說,隻是儒家用來約束君主權力的。就儒家而言,是語不怪力亂神。政事堂的大臣都是儒家子弟,自然不相信上天還特意交了任務給趙頊。隨即所有人都向趙頊投來鄙視的眼光,好像是在說“沒有這麼忽悠人的。”
不過,沒有人敢反對趙頊的這個說法。兵部尚書見氣氛有點尷尬,作為帝黨的他,急忙為趙頊補充說道:“我仔細研究過李常、肖一遠、章楶、苟宏社四人的奏疏,又和大食人安薩裏、蒲元乙討論過印度地區。我認為,聖上的方案可行。金州、澳州開發沒有眉目,不僅僅是糧食缺乏,還有廉價的勞動力。廢役法推行之後,差役勞役都是靠招募,耗資巨大。朱羅國據說有一千五百萬人口,印度地區有八千萬人口,為何?那裏天氣炎熱,人多早熟。我們大宋男女不到十六歲,根本無法生育。而那裏,女子十歲就可以生育。”
相比趙頊的意見,政事堂更願意聽章惇的解釋,因為章惇是有理有據,仔細研究過的,不像趙頊,開口就是胡說一通,拿不出根據來。聽到章惇的解釋,所有人都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