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羅國從西而來,帶來了三十萬大軍,這是準備滅亡三佛齊並把大宋趕出南洋的戰略攻勢。爪哇國從南而來,拚湊了十萬大軍,並策反三佛齊僅剩的五個屬國。這五個屬國都在大宋水師的威懾之下,畏懼大宋的軍力,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如果大宋不出兵,三佛齊必亡,而大宋也無法在迦托訶地區站住腳。
看著這份戰報,範純仁也舉棋不定,不知道如何抉擇了。範純仁也知道三佛齊的重要,爪哇國是信奉印度教的,如果三佛齊滅亡,半個南洋都要淪為印度教世界。不僅僅破壞了中華帝國的盟約,而且極有可能威脅大宋的金州,截斷大宋前往澳州的海路。取代三佛齊的爪哇國也必定是以香料出口,為商稅立國的國家,自然不會允許金州向大宋大量輸入香料,不會允許香料價格不斷下滑。
打與不打,都是在賭大宋的國運。打的話,糧食不足。不打的話,海上絲綢之路被堵,中華帝國很有可能崩潰。
軍報在政事堂各成員間傳遞著,所有人都是眉頭緊縮。這樣關係到大宋國運的抉擇,無論是誰都不敢輕易下決定。這時,所有人都看向了主張出兵南征的司馬光。
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不僅僅要學會怎麼妥協,還得學會怎麼權衡。司馬光是史學大家,權衡利弊和看人一樣,都十分老練。聽到司馬光說要出兵,所有人心裏都是讚成出兵的。因為十年大治天下計劃已經開始鋪開了,這關係到大宋的國運,絕對不能有閃失。然而,窮兵黷武是要以糧食為基礎的,隋煬帝三征高麗,沒有隋文帝留下的一個個充實的糧倉,根本就打不成。
糧食危機,也有可能導致大宋崩潰。如果斷糧,不僅僅是上京、江寧等大城市興建起來的作坊變成廢墟,嚴重的話,大宋人口很可能銳減。
司馬光見所有人都看著他,站起走到世界地圖前,拿起一根長長的竹竿指著細蘭島說道:“前不久,文明學府成立了大食學院。我與聖上推薦來的大食人安薩裏談論過朱羅國。朱羅國大部分的糧草供應就是來自於這個島嶼,朱羅國在迦托訶城囤積的糧草都是從細蘭島轉運過去的。由此,我的意見是,放棄迦托訶地區,進兵細蘭島。”
“不錯。這就打開了一個局麵。我大宋印度遠征軍完全可以就糧於敵。”軍部尚書郭逵補充道。
“這樣的話,很可能被敵軍切斷了印度遠征軍的退路,淩牙州很可能守不住了。我的意見是,不僅僅是放棄迦托訶地區,還要放棄淩牙州,把軍力屯駐在占卑城和舊港。隻要力保三佛齊不滅,那麼隻要占領了細蘭糧倉,我大宋水師同樣可以切斷朱羅國東征大軍的退路。”兵部尚書章惇說道。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討論開了,大概的意思就是仗肯定要打,糧食讓遠征軍自己去弄。趙頊突然想起了什麼,開口說道:“這場仗不能這麼打。”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趙頊身上,他們都在猜測這個皇帝是不是又要用窮兵黷武式的打法。果然,趙頊接著說道:“大宋還有多少屯糧?”
“為了保證上京的糧食的充足,成都府的存糧和台州的存糧大部分都轉移到了上京。加上上京原有的屯糧,總共有八百萬石。”戶部尚書張方平說道。
“好。拿出四百萬石,支持這次南征。諸位臣工,這次南征印度的本來目的大家忘了嗎?大宋嚴重缺糧,而要推行十年大治天下計劃,短期內所投入的糧食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朕希望能從印度得到糧草補給。按你們的打法,這場仗至少得打三年。朕要一舉擊破朱羅國,獲得充足的糧食,補充大宋糧倉。這場仗最長半年就得結束。”趙頊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可是,聖上,這四百萬石糧食是壓倉糧。萬一出現災情,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司馬光焦急地說道。
司馬光原本以為隻要支持趙頊打這場仗,趙頊就該滿足了。沒有想到趙頊還是惦記著糧倉那為數不多的存糧。
“朕在這裏向諸位臣工保證,半年內,朕就會結束這場戰事,並從朱羅國運回十倍的糧食。”趙頊保證道。
“兩百萬石糧食就可以支撐二十萬大軍征戰一年,四百萬石糧食足夠支撐八十萬大軍半年隻需。聖上打算出動多少軍隊?”軍部尚書郭逵盤算道。
“三十邊防軍,朕要全部帶走。海衛軍再抽調四萬。印度遠征軍中五萬保甲軍的家屬全部帶走,約有三十五萬。一共八十萬人。”趙頊說出了兵力部署,見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樣子,便接著說出了戰略部署。“四十五萬大軍,分為三路。第一路,一直西進,尋求與朱羅國水師決戰。第二路,平定迦托訶地區,把朱羅國東征軍趕出去。第三路,與三佛齊連兵,與爪哇國決戰,徹底摧毀爪哇國的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