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高手過招(2 / 2)

趙頊此時,有點想念劉奇了,若是他在,這場比試萬無一失。青木和尚身份不對,不能上,狄詠武藝不錯,太祖長拳也頗到火喉,但是恐怕難於獲勝。

“石寶,你去領教一下吧!”趙頊隻能派石寶上了。

石寶的實力,趙頊也知道,隻是,石寶一向都是用劍的。現在,比試的是拳術,若是用劍,勝之不武。隻能說,勝負五五分。

“末將領命。”石寶拱手說道,轉身輕身躍向擂台。

“白河天皇,還能戰否?”趙頊問道。

“剛剛隻是熱身而已,算不上一戰。”白河天皇冷傲地說道。

“哼,戰場之上,武藝再高也就是一箭的事情。”耶律洪基氣的咬牙切齒,隻能拿遼國的軍力來說事。

不過,耶律洪基說得也對,這樣的武林高手,即便再多,上了戰場也是一盤菜。畢竟軍隊不是個人單挑。高麗曾經就派過兩萬這樣高手上戰場,叫花郎軍。也就是由擅長跆拳道的武士組成的軍隊。結果,與遼國大戰,遼國鐵騎先是一陣奔射,接著是來回衝殺。高麗的兩萬花郎軍,被兩千不到的遼國鐵騎殺得一幹二淨。最後,高麗都城被遼軍攻破,遼軍一把火燒了高麗的開京城。

在後世,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古代中國不滅朝鮮?趙頊一開始也很疑惑,遼國為什麼不滅掉高麗?而是放了一把火燒了開京之後就走了呢?

其實,主要原因是:高麗人的文明意識已經形成,形成了半島文明的意識。要知道,高麗的前身不是高句麗,而是新羅,新羅是生活在朝鮮半島東部的一個部族。

高句麗與新羅不同,高句麗原本是周朝冊封的一個封國。自秦朝統一中國,到漢朝一直是中國的一個藩國。那時的國和後世的國意思是不同的,那時的國是藩國,漢朝的行政製度就是郡縣與藩國並立。

漢朝崩潰後,直到隋朝才真正重新統一起來。從漢朝到隋朝這漫長的時間當中,中國陷入了各藩國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時期。高句麗在這個時間段,獨立性越來越強,到了隋唐時,有與隋唐爭霸天下的趨勢。

隋煬帝不是因為高句麗不敬而討伐高句麗,而是因為高句麗作為一個地方政權,不服從管束,並有爭霸天下的氣象。

為此,隋唐不惜國力,一定要滅掉高句麗。可以看出,隋唐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不是國與國的戰爭,而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戰爭,隋唐這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

高句麗滅亡後,新羅人吸收了一部分的高句麗遺民,文化落後的新羅人也就有了一些高句麗的文化和風俗。然而,他們不存在對高句麗的繼承關係。包括後來的高麗。高麗人和高句麗人完全是兩個概念。

唐朝把高句麗人大部分遷徙到了河北一帶,高句麗人消亡在民族大融合之下,被契丹、渤海等民族吸收。唐朝崩潰,遼國建立政權之後,又把渤海人東遷,唐朝和遼國的這種做法等於是放棄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也就是漢朝時的四郡之地。這四郡之地被新羅人所占,後來成了高麗的地盤。

文明意識的不同,是遼國沒有滅亡高麗的原因。宋遼夏三國在文明意識上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哪一個政權統一中國,都隻會認為是華夏統一改朝換代。如果遼國滅亡高麗,高麗人不會這麼認為,他們隻會認為他們的文明要消亡了,要亡國滅種了。文明的衝突,才是根本衝突,遼國即使滅亡了高麗,高麗人也不會承認遼國的統治,隻會不斷反抗。這種情況下,要統治高麗這個地方就很難了。

蒙古人、遼人、契丹人、黨項人等稱呼都來源於政權,漢族人在宋遼夏三國都有,他們的稱呼就不是漢人了,而是宋人遼人夏人。宋朝的這個稱呼,是因為宋太祖自宋州起兵,奪取天下的。

其實,華夏會盟,高麗和占城一樣,都是沒有這個資格的。日本人是秦朝遺民後裔,三佛齊、大理是漢朝遺民後裔,交趾是漢唐兩朝遺民後裔,契丹人是夏朝遺民後裔,黨項人是商朝遺民後裔。都有資格說是華夏人。唯獨高麗和占城沒有。

好在,華夏聯盟還帶著佛國聯盟的意思,高麗是佛國,占城準備成為佛國,所以兩國才被允許前來會盟。占城是婆羅門國家沒有錯,隻是被交趾弄得亡國後,占城的高種姓已經消亡,低等種姓當上國王後,要鞏固統治,改信佛教成為必然。

真臘與蒲甘也是佛教國家,一是因為他們不是華夏子邦,二是大理與交趾不會允許他們前來會盟,所以這次沒有真臘與蒲甘。

然而,到了後世,隨著華夏文明衰弱,這種文明意識逐漸被西方的民族主義意識所代替。這給後世的中國帶來了民族矛盾這個問題。元清兩朝也經常被拿來說事。

華夏子邦這個概念,在現在的中華帝國各國也不同。這也是耶律洪基和白河天皇互不待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