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帝的胸懷,我自然知道。”耶律洪基知道不能把話說得太僵,因而首先肯定了趙頊。“熙寧帝即位之後,大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華夏各國帶來了和平和繁榮。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熙寧帝的智慧,應該能拿出一個好辦法來吧?”
什麼是政治家?政治家其實就是學會了相互妥協並從中取利的一群人。妥協才是政治的核心。耶律洪基向趙頊問計,事實上是對由宋朝來安排中華帝國統一的經濟政策的一種妥協。
“求人不如求己,原本大宋也和各國一樣,麵臨著許多的難解的矛盾,但是僅僅四年,大宋就脫困而出。為何?”大宋以前所麵臨的困局,各國並不是不知道,趙頊的這句話吊足了所有的胃口,等所有人都在絞盡腦汁在思考時,趙頊又緩緩說道:“交子與商盟櫃枋。大宋國庫空虛,但是國庫空虛沒有關係,我大宋可以向商盟櫃枋大量舉債。特別是湖廣與流求的開發,所需要的財力都是從商盟櫃枋借貸的,而大宋隻需用每年的國稅交還給商盟櫃枋借貸的利子錢即可。”
雖然趙頊這種說法有點誇大,畢竟貨幣不是實物,有錢不一定能買到東西。商盟櫃枋與交子幾乎把地主豪族幾代人幾百年的積蓄都榨了出來,但是交子沒有銅錢那種儲藏功能,銅錢轉變成交子大量流出,隻會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事實的確如此,大宋所有物價都有輕微的上揚。這是這緩慢的通脹,讓所有的地主豪族商人都在尋求投資項目,把錢投入再生產領域。古老的靠攢錢發家的手段隻會讓家族幾百年積累起來的財富貶值,隻有不斷拿錢去賺錢,才能保證財富上升。可是,田產不可能增加那麼快,土地兼並無法容納那麼多的資本。
隨後,開發湖廣流求,開作坊開礦等項目在趙頊的鼓勵下,在王安石主持的政事堂的引導下迅速開展起來。大宋的經濟體迅速膨脹,開發所帶來的田產至少增加了三成,而作坊更是成倍的增加。
然而,農業社會,有著資本無法突破的局限。生產周期長,生產不穩定,嚴重製約了資本運轉速度。也就是說,一個作坊主一個礦主,從最初的投入到最終收回成本,所需要的時間實在太長了,一般來說,一年已經是最長了。這導致許多高成本的作坊根本無人問津。
也就是說,現在大宋麵臨這一個巨大問題,也就是必須有持續的資本投入到大宋經濟的再生產領域,確保大宋第一次資本投資體係能夠有效地運轉起來,不會產生泡沫。趙頊可不想大宋變成後世的蘇聯那般,所有的作坊無法開工,工業的廢墟一片連成一片。
所謂的資本,在這個時代無疑就是社會儲藏起來,或者還沒有得到應用的人力和物力。趙頊的意思,也就是說,要通過華夏其它各國繼續像大宋一般,幾乎榨幹國力般地搞開發,然後繼續帶動大宋手工業作坊的發展。
“熙寧帝可否說得具體一點?”耶律洪基不可能像穿越而來的趙頊一般看到工業社會的經濟模式,不由得被趙頊說得雲裏霧裏。
很多曆史學家認為,中國之所以無法開創工業文明,進入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根源就是小農經濟的束縛。然而,西歐在小農經濟的束縛上比中國要嚴重的多,但是他為什麼能掙脫而出呢?
事實上,與曆史學家所說的正好相反。手工業要過渡到機器工業,農業社會要進入工業社會,首先是農業經濟必須高度發達。對古代中國而言,相比西歐某一個國家,無論是在農業經濟規模上,還是在手工業經濟規模上,都非常龐大。但是,如果不是單個比較國家,而是比較整個儒家文明與基督教文明呢?顯然,已經開發了整個美洲的基督教文明在經濟規模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儒家文明,特別是在農業生產規模上,早已經遠遠超過了儒家文明。
整個基督教文明所有經濟力量集中到了哪裏呢?英國。因而,成為了基督教世界的工廠的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並緊接著成為了世界的工廠。
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在手工業作坊的規模上顯然無法和大宋相對比,國家內需也無法跟大宋相對比。大宋強勁的內需,會成為中華帝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因此,趙頊沒有聽從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勸諫,要限製貿易,特別是糧食製品的流出,確保大宋糧食穩定。糧食製品有很多,主要的是酒,其次是一些糕點。
趙頊不僅不作限製,還要讓大宋更開放一些,加快中華帝國各個成員國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因為幫助各國搞開發,不僅各國能得到巨大的好處,大宋也將會得到更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