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和平發展(1 / 2)

耶律洪基並非曆史上所記載的那般昏庸,至少趙頊通過與耶律洪基的幾次對話,可以發現,耶律洪基並非一個莽漢。耶律洪基能夠前來會盟,並且沒有與趙頊見麵時擺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樣子,足見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本色。

耶律洪基不是不知道耶律乙辛與張孝傑他們勾結起來,擅權妄為。而是耶律洪基需要他們穩定各個部族,需要他們同皇族後族世家大族對抗,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固。這種手段是君主常用的平衡手段。

曆史上的宋神宗,在對待王安石的新黨與司馬光的舊黨,采用的也是這種手段。帝王之術大概就是如此。宋神宗死後,新黨舊黨陷入黨爭,政策頻繁變動。連接摧毀對方的力量,這樣的鬥爭,使得底層的雙方所代表的經濟遭到沉重的打擊,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經濟體因為政策的變換,經常遭到官府剝奪,走向衰弱。

到了宋徽宗時期,新舊兩黨的實力在相互消耗中走向了衰弱,相互鬥爭讓他們失去背後地主商人百姓的信任,也失去了他們經濟上的支持,繼而士大夫集團力量大損。同樣對兩黨失去了信任的宋徽宗任用自己信任的宦官主持朝政,宦官與皇權結合,利用王安石變法後充盈的國庫把持著朝政。而此時的士大夫集團,在失去了背後經濟力量的支持下,已經沒有財力人力敲打宦官,限製皇權了。

士大夫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後,已經無法控製朝局。百姓不僅僅對士大夫失去了信任,對朝廷同樣失去了信任,朝廷在宦官的主持下,開始對那些敲打宦官、限製皇權的士大夫下手。對士大夫下手意味著什麼?士大夫是治理國家的中堅,對士大夫下手,意味著他們隻能依靠家族裙帶統治,這樣的統治是反動統治。

正直的讀書人失去了上升的渠道,本來應該是大宋未來宰相賢臣的他們淪為叛賊,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從農民起義的領袖可以看出,所謂農民起義不是由農民領導的,而是那些被堵塞了上升道路的底層的讀書人。

這樣的起義此起彼伏,動搖了宋朝的統治基礎。直到北宋滅亡,政權崩潰。南宋才在底層讀書人、武將的支撐下重新建立起來。北宋滅亡,上層建築瓦解,意味著宦官與皇權已經沒有了國庫的財力的支撐。南宋建立後,士大夫集團重新組建,此時的士大夫集團代表的是南方地主百姓的利益,因而他們反對北伐。凡是南方人出身的武將最後差不多都妥協了,隻有嶽飛不妥協。而嶽飛是河南人,正宗的北方人。

宋高宗也是北方人,所以一開始非常信任嶽飛,將嶽飛倚為臂膀。然而,等到南方的農民暴動、兵變、遊寇等棘手的問題被解決,政局得到控製後。宋高宗迫於南方士大夫集團的壓力,最後弄死了嶽飛。

宋朝是士大夫黨爭,北遼是代表著各部族利益的中下層官員與皇族後族世家大族之間的爭鬥。耶律重元篡權所導致的灤河之亂,耶律洪基已經經曆過了,之所以還是這般昏庸下去,就在於耶律洪基需要代表著代表各部族利益的中下層官員穩定遼朝的朝政,防止皇族後族世家大族對他皇位的威脅。契丹人傳統的部族製度仍然存在,依然可以通過部族選舉把他這個皇帝踢下台。

隨後,耶律洪基之子耶律浚主持朝政,妨礙了耶律乙辛把持朝政,而耶律浚太能幹了,也引起耶律洪基的警惕。最後耶律乙辛一個弱智的陰謀,耶律洪基就弄死皇後蕭觀音,使得耶律浚失去了後族的支持。沒有想到耶律乙辛,乘機把耶律浚也弄死了,耶律洪基也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耶律洪基死後,他的孫子耶律延禧,比起他來說,就要差多了。不懂得平衡朝局,完全信任和依賴後族,先後信用蕭奉先、蕭德裏底等人。最後,皇族與後族之間,宗室與貴族之間矛盾不斷,他們在朝堂上爭權奪利,代表著各部族利益的中下層官員成了他們鬥爭的犧牲品。

各部族,下層民眾所信任的代言人無法在朝堂立足,他們在遼朝朝堂上沒有申述的機會。最後,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各部族首領也紛紛起兵反遼,遼統治趨於崩潰。女真人在大動蕩中崛起,滅亡了北遼,建立金國。

相比曆史上的宋神宗哲宗徽宗,一直在死磕西夏,耶律洪基卻是在一直玩平衡朝局的把戲。宋朝無法滅亡西夏嗎?不是。遼國不會允許宋朝打破宋夏遼三國對峙的局麵,所以宋朝要滅西夏,不得不麵對來自遼國的壓力。同樣,宋朝一直以來在邊境上咄咄逼人的態勢,也讓遼國麵臨著壓力。

遼國要防備大宋,也就無法騰出手來,解決內部的問題,徹底解決部族叛亂和後族專權的問題。這和宋朝要防備遼國,也就騰不出手來,徹底解決三冗問題一樣。趙頊雖然大規模裁軍,重新編製各軍,但是軍費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不少,這也是為了防備北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