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民主專製(2 / 2)

西方的專製在於國家政權長期把持在貴族手裏,西方的民主在於國家政權不是把持在一個貴族手裏,因為選舉可以不斷換領袖。美國就是這個樣子的,看似四年選一次總統,其實還是那些資本家控製政權。

中國的專製在於你不通過考試,你就沒有說話的權力。這也意味著,隻要通過了考試,當上了官,那麼即便你說的是屁話,也是真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通過了嚴格的考試,已經形成了崇拜,那怕當官的說的是屁話,百姓們因為你通過了考試,相信你說的不是屁話。這種專製,事實上是話語權上的專製,老百姓沒有了說話的權力。

這種專製,不是趙頊能夠改變的。千年的文化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是西方的選舉製度可以改變的。

由而,趙頊想到了後世的民主集中製,想到了黨內民主製。這是一個很好的製度,這個製度加上再仿照明朝的內閣製度。趙頊由而製定了四大學府製度,四大學府的師生不是官員,但他們又是準官員,讓準官員決定官員的職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準官員麵前,官員沒有了話語權的專製,都是通過了嚴格的考試製度的,都是萬裏挑一的,誰崇拜誰呢?

如果是在宋朝推行普選,那麼國家政權,很可能會被地方豪族所把持。那麼就成了地方政權賦予中央政權權力,一旦各個地方政權利益不同,很容易造成分裂。最大的可能就是導致類似後世美國一般的南北戰爭。

所以趙頊的選擇是對的,好在沒有像其它穿越者那樣,一穿越就要搞民主選舉,甚至強迫百姓選舉,在地方上建三級議會什麼的。真是那樣,外敵環視下的宋朝,一旦鬧內訌,隻有被遼國吞並的可能。

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趙頊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時代不同,國情不同,沒有亂套後世的那些所謂的先進製度。

四大學府製度,可以杜絕權相的出現,五年一次選舉,沒有那個人可以長期把持相位,因為正真的權力在四大學府,宰相隻是這個權力的代表。而四大學府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是天子賦予的,也就是說四大學府被趙頊賦予了皇權,或者說與趙頊分享皇權,履行不同的職責。隻要四大學府製度鞏固,趙頊的皇位也就鞏固了下來。

趙頊需要四大學府享有大部分的皇權,從而杜絕昏君的出現。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製衡的體係。皇權、相權、選舉權,三大權力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皇權統而不治,相權治而不統,選舉權保證了權力製衡。

大選過後,根據政事堂製度與四大學府製度,趙頊的權力差不多都被剝奪了。如果趙頊與宰相不對付的話,那麼就剩下了一個否決權。如果對宰相不滿意,可以向四大學府議政遠申訴。也就是說,皇帝要想參與政治也可以,政事堂製度,皇帝在朝,決策權在皇帝與宰相手裏。皇帝想偷懶也可以,皇帝不想做事,決策權在宰相與執政手裏。

持續一個月的大選結束之後,新的政事堂誕生,議政院上報後,趙頊加蓋了玉璽,並頒布天下。出乎趙頊意料之外,宰相既不是王安石,也不是司馬光,而是大胖子大發明家沈括。

趙頊頭疼了,沈括雖說也是一個政治家、改革家,但是相比科學家、發明家,就要遜色多了。

四大學府並四大學府分府,總共有九十餘萬師生。每名師生一票,在投票之前,都會得到像司馬光的奏疏一般的本子,上麵有參選者的介紹。選舉者可以把自己中意的人依照職位的不同寫在選票上。

按職位填寫選票,也是為了防止選票過於集中,造成被選人數過少,畢竟政事堂成員一共有十七位。宰相一人,執政兩人,參讚十四人。三個職位,分別計票。

沈括獨得宰相票五十餘萬票,占了宰相票的一半多。不用說,票數排在第一,出任宰相。司馬光與王安石瓜分了剩下的宰相票,司馬光得到了二十餘萬票,排在第二,王安石比司馬光少了三千餘票,排在第三。

宰相票確定了宰相與執政,執政票則確定了十四名參讚。分別是:蘇軾、呂公著、李佩雄、韓絳、章惇、文彥博、陳升之、蘇頌、郭逵、程顥、範純仁、韓忠彥、範鎮、張方平。

看到這個結果,趙頊眼珠子都快掉了下來,有一種發瘋的感覺。蔡京落選了,發了瘋的範純仁竟然入選了,韓琦的兒子韓忠彥也入選了。再看看其它人,大部分都是原來的元老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