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女子裹小腳並不是說女人地位低下,男人摧殘女人。事實上,那時裹小腳就和後世的穿高跟鞋一樣,是一種時尚。至於這種時尚越來越扭曲,那是元朝之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後世所說的封建社會的惡俗差不多都是元朝之後所產生的。
官府對於這種現象也沒有辦法,隻能多想辦法,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兒。第一個辦法是官府設立慈幼局,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兒。第二個辦法是下令寺廟道觀收養被遺棄的幼兒。第三個辦法是鼓勵民間收養,甚至下達了違背孝道的親生兒被收養後不能再回頭認親的法令。
許多底層民眾,包括一些小地主家庭為了回避奢侈的婚嫁製度,為了回避財產分割的問題,往往會再收養一些孩子,等長大了,與自己親生兒女結為夫妻。
宋朝的兒童權益保護製度做得還是挺好的,甚至做得比後世還要好。宋朝各級官府,官員們的政績,往往都是以該地戶口的增加情況為標準的。所以,官員們對於設立慈幼局還是做得挺到位的。然而,即便如此,溺嬰現象仍然是普遍現象,在經濟發達的東南地區甚至泛濫成災。
不願多養子女的現象與後世西方社會,不願生育子女的現象,幾乎有著共通之處。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養育子女的成本就越高,也就導致了許多家庭不願意生養孩子。
溺嬰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是男人娶不到老婆,女人嫁不出去。這些娶不到老婆,嫁不出去的男女青年,都是社會的歧視對象。這又帶來了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那就是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共存。一妻多夫的現象在唐朝中期開始出現,那時,還隻有公主郡主之類的貴族女子才能有許多老公。而到了宋朝,已經普遍出現在了民間。從家裏分到大量財產的宋朝女子,往往都要養許多的老公。這樣的女子往往被稱為女官人,他的那些老公則稱為麵首。所謂麵首,願意是美貌的男子,引申之意就是男妾、男寵。那些單身男女隻有一個出路,給人家做小。
婚姻製度的扭曲,還是色、情業發展的催化劑。宋朝不僅女娼泛濫,男娼同樣也泛濫成災。宋真宗和宋仁宗,都曾屢次下令禁止男娼,但是屢禁不止。官員們也沒有辦法,皇帝責問的時候,隻能說:女子既然能夠為娼,男子為何不可?
本來因為醫療技術落後,嬰兒的成活率就低,現在還遭遇到了宋朝版的計劃生育。這個計劃生育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不僅不利於社會的和諧,還嚴重阻礙了人口的增長。一直希望大宋人口暴漲,然後大量移民開發海外的趙頊不由得震怒了。
不過,雖然趙頊很憤怒,但是撥出青龍刀的時候,卻找不到攻擊的對象。這樣的問題是風俗問題,是人的私心問題,不是通過強迫就能改變的。趙頊第一次產生了一種無力感,在麵對宋朝的三冗問題,糧荒問題,趙頊都沒有失去過信心。但是麵對這個問題,趙頊無奈了,一是趙頊沒有了後世的借鑒,不知道怎麼處理了。二是,雖然清楚,後世的西方社會也麵臨著人口負增長的問題,但趙頊沒有查詢過,後世的西方發達國家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
趙頊回到上京之後,隻能翹首以盼,等著政事堂,等著王安石等人的到來,把自己的目的告訴他們,然後讓他們去想辦法。
相比當皇帝要處理這樣的問題,特種兵出身的趙頊更願意去練兵,更願意待在軍營裏。現在,大宋邊境安寧,趙頊有點擔心各軍鎮的士兵將領懈怠下來。在趙頊推行新的軍製之前,許多的士兵將領因為沒有戰事,都不再練兵了,反而搞起了經濟。
士兵們在將領的帶來下辦起了軍中作坊,一邊當兵拿著朝廷的軍餉,一邊搞生產,自己賺自己的錢。最後,將領成了作坊主,大商人,而士兵成了被壓榨的工匠。因為手中有刀把子,他們還侵害周邊百姓,使得百姓正當的經營破產,許多百姓有的淪為武將的家丁長工。甚至,有的將領還辦起了青樓勾欄。
新的軍製推行後,那些喜歡做商人的將領都被趙頊斬殺或是裁撤,即便沒有那樣做的將領,也被趙頊送到了衛國學府,回爐改造。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趙頊深怕,在邊境駐紮的軍鎮將士又搞起經營來。為此,趙頊除了不願再想如何處理溺嬰這樣的社會問題外,也是想做回老本行,去當一個大兵王,把自己的士兵都練好,內政問題都交給政事堂解決。
但是,趙頊的動機被司馬光等人誤解了。聽到趙頊要巡視各個軍鎮,司馬光不由得眉頭一皺,不滿地罵道:“官家又想要搞清洗嗎?他到底想要什麼?難道要毀了大宋才甘心嗎?這個昏君,這個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