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暴君之殤(2 / 2)

元朝滅亡了南宋,造成中國曆史大倒退,這是一個事實。因為元朝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整個社會的製度,都是蒙古舊製與金國製度的拚湊,相對宋朝而言是十分落後的。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海禁,元朝不到百年的國運,就曾下達過四次海禁。後來明朝大抵承襲了元朝的社會製度,從這點來說,還真是崖山之後無中國。

然而,從傳統農業社會的發展角度而言,元朝一統華夏,又是進步的。從元朝開始,中國的版圖擴大,耕地麵積大幅度增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曆史的兩麵性就在這裏,單純從農業社會的進步而言,元朝是進步的,而從文明社會的進步而言,元朝是惡劣的倒退。

元朝建設的水利工程太多,最著名的工程量最大的兩項就是京杭大運河與黃河整治注入渤海。說元朝在給宋朝擦屁股並非誇張,元朝百年,差不多都在和黃河做鬥爭。直到元朝滅亡的前夕,元朝的宰相脫脫還在整治黃河。最後,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朝滅亡。

自宋朝定都汴京後,黃河中下遊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最後把黃河變成了危河。這條危河從宋朝開始,三年兩決堤,百年一改道,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沉重的災難。這個災難直到後世的共和國還為禍深遠。後世的共和國不得不南水北調,不得不耗費巨資整治黃河。

單純從農業社會的角度而言,元朝的貢獻是遠遠大於宋朝的。正是因為元朝的大一統,正是因為元朝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中國才能徹底消除地方割據,維持著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統,甚至是民國和共和國。水道馳道的修建是國家的大動脈,隻有大動脈互通有無,才能消除地區間的隔閡,維護國家的統一。

當西方列強入侵之時,如果中國不能保持政權上的統一,恐怕再就像印度一樣徹底淪為殖民地了。後世中國擁有著世界上麵積排行第三的遼闊國土,是從元朝開始的!

王安石提出的天下大治,大規模興建水道馳道,治理黃河,根據各地狀況集中力量發展農業的政策,不僅僅是解決大宋的糧食危機而已。這是要建立傳之萬世,恩澤萬代的功業!

當趙頊還在戰戰兢兢,考慮著如何通過土地開發,拉動工商業發展,進而催生近代工業文明時,卻不知道僅僅是他的穿越而來就已經改變了宋朝的命運,改變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通過海外擴張,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多的土地,進而通過土地開發,拉動工商業發展,讓華夏文明原生工業文明。這樣的發展道路是十分漫長的!因為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生產經驗的累積,才能產生質變。而生產經驗的累積,需要龐大的社會經濟體。

趙頊穿越而來,忙碌了四年,流求才剛剛穩定下來,湖廣地區,西南山區,才剛剛由政事堂遷徙了六百萬百姓過去,而金州、澳州,還是一個苗頭。

即便趙頊看不到這條發展道路成功的那一天,即便這條道路走不通,即便宋朝仍有可能滅亡。但是,有了王安石這個十年大治天下的計劃,有了王安石能夠成功地完成他的發展規劃,那麼,至少滅亡宋朝的絕對不會是異族政權,至少華夏文明不會出現劇烈的倒退。

清朝末年,武昌起義,民國建立,清帝退位,一夜之間從清朝變成了民國。但是國家沒有分裂,民族沒有分裂,中國仍然擁有著一個統一的政權,中華民族仍在統一政權的領導下同入侵的西方列強作鬥爭。

從清朝到民國的政權更迭,從清朝沒有亡於西方列強之手,就可以看出,水道馳道在消除地方隔閡,凝聚民族力量,維持著國家統一的作用。

隻要國家不分裂,隻要民族不分裂,就不被異族分化征服,那麼就能抵禦入侵,救亡圖存。清朝到民國是一個正麵的例子,而宋朝到元朝就是一個反麵的例子。

如果不是因為宋朝強幹弱枝的國策,不是因為不注重興修水道馳道造成的南北隔閡,那麼宋朝也不會丟了北方疆土,更不會在有能力收複的情況下不去收複。

而正是因為宋朝丟了北方疆土,丟失了中原,造成了民族內部的分裂,才使得宋朝最終亡於蒙族政權之手。要知道,滅亡南宋的不是蒙古的鐵騎,而是蒙古政權統領下的中原漢軍。元朝建立後,中原的人叫漢人,而南宋舊民則稱為南人。這個時候,事實上北方人與南方人已經不是一個民族,可以說是分裂為兩個民族。

所以說,即便是趙頊失敗了,但隻要是王安石成功了,那麼趙頊也算是成功了。而趙頊穿越而來所發揮的改變曆史進程的作用,僅僅是因為他由於知道曆史的發展趨勢,天生似的相信並支持著王安石。

由此可以說,秦隋元三個短命王朝,才是真正對中國的統一和長遠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王朝。然而主宰這三個王朝的君主無一不視為曆史上的大暴君,成為曆史的反麵教材。趙頊似乎也在朝暴君之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