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宋弱根源(2 / 3)

王安石喝了一杯甜酒,接著說道:“大宋各軍隻需要加強訓練即可,兵器上是不用再考慮了,朝廷可以省下一半的養兵費用。這筆費用,加上再從商盟櫃枋、國本櫃枋貸款。政事堂打算,在十年時間,花上二十億貫,興建水利馳道。十年間,大宋再現貞觀之治並非難事。”

王安石說得非常激動,如果貞觀之治再現,他一生的抱負也就實現了。他已經五十三歲了,等不了啦。人生七十古來稀,他王安石還有幾年活頭?曆史上的王安石,還真沒有活到七十歲。六十五歲那年,變法失敗的王安石在江寧鬱鬱而終。

“先生方心,十年間,朕不興兵甲,不謀開發,全力支持先生!”趙頊讚賞王安石能有這種實現天下大治的使命感。

“謝聖上信任。明年大選之後,政事堂會發下政令,凡是蓄養耕牛的農戶,其蓄養費用由官府承擔一半,蓄養耕馬的農戶,其蓄養費用由官府承擔八成。一牛抵十人,大量蓄養牛馬,可以解決務農人力上的不足。另外,在農閑之餘,官府組織興修水利,讓百姓都能取得一份副業,能賺到繳納農稅的交子。另外,及時研發新農具,降低農具的價格,大力推廣新新農具,這也可以節省人力。節省下來的人力,正好可以從事工商業。如此十年,百姓可富,大宋可強。到時,聖上無論是繼續搞開發,還是征戰四方,都有足夠的後力。”王安石保證道。

王安石說到了社會發展的規律,單方麵地發展工商業,不重視農業,隻會弄得和後世的蘇聯一般。隻要農業發展了,有足夠的勞動力和商品糧支持,工商業才能大發展。

“先生,各地農業狀況不同,可有那些側重點?”趙頊想到曆史上王安石變法就是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同,弄得眾說紛紜,不由得詢問道。

“聖上欲將江寧定為大宋未來的首都,那麼所有的水利馳道都應該圍繞江寧展開。漢唐以關中為根基,定鼎天下,何也?財富人口之勢也!江寧、上京、揚州、蘇州、杭州,魚米之鄉,有糧草人口水道海貿易四大利,當以此為中心,修繕隋唐大運河,溝通黃河、海河、淮水、珠江,以通達大宋。同時,以江寧為中心,修建馳道,通達到大宋邊境,連通各個州縣。”王安石謀劃道。

王安石的意思是說,漢朝和唐朝之所以以關中作為帝國的中心,是因為關中的人口和財富優勢。事實上也是如此,從秦朝開始,直到唐朝,關中的人口占了整個國家的四成,財富占了八成。唐朝之所以崩潰,之所以導致藩鎮割據,原因也就是關中的人口和財富占全國人口財富比例下降了。帝國的中心不強大,就無法統禦全國,地方上才會出現割據。

而現在,王安石想做的的便是發展經營江南,讓江南的人口和財富在全國占據優勢,以江南為中心統治全國。畢竟汴京的繁榮並非得地利,而是宋大祖的強幹弱枝政策,通過收天下財富,才使得汴京擁有統禦天下的能力的。但是,強幹弱枝導致的是內耗嚴重。內耗嚴重,才進一步導致弱宋的出現。

這一點從汴京的軍事和經濟就可以看出來,軍事上易攻難守,需要長期駐紮大量的兵力,經濟上依靠汴水,依靠隋唐大運河,溝通江南,得江南的財米的支持。曆史上也是如此,北宋滅亡後,南宋遷都杭州,以江南為中心,總算是在國家破滅之時,守住了大宋的國祚。但是江南實在太小,而嶺南和湖廣的開發程度不夠,從全國的力量上講,南宋明顯偏弱。最後被元朝打得滅了國。

宋朝的之所以不能橫出天下,就是因為為了防止藩鎮割據,內耗太厲害。沒有多餘的兵力財力攻打西夏北遼。終宋朝一世,所以的努力都花在防止藩鎮割據上了。

不過,這也和當時宋朝的國情有關。江南雖然富饒,但在人口和財富上並不占絕對的優勢,而大宋當政的又幾乎是北方的士大夫,對南方強大防範得緊,江南的財富幾乎都要輸往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