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帝製共和(2 / 2)

“既然如此不堪,那之前,你們為什麼同意?”趙頊非常不滿地說道。自己辛辛苦苦,絞盡腦汁弄出來的新法令竟然如此不堪,這讓趙頊很鬱悶。

“聖上當時盛怒之下,誰敢忤逆聖上的意思?再說,聖上要推行這幾項新法,也不是不可以,能明確立法自然是最好。不過,現在根本沒有條件,如果現在推行,隻會擾民不便。大宋,現在的困局不再是三冗的問題,而是糧荒的問題。新土地開發成本高,耗盡了大宋的人力物力財力,大宋需要安穩地發展幾年,等收回成本後再作考慮。聖上以其要推行新的法令,不如完善現在的法令。文明學府成立了律法學院,已經在完善大宋各項律令,避免自唐以來,法令混亂的局麵。”蔡京說完,便坐了下來。

趙頊又沉思了一會兒,點頭說道:“嗯,你們做得很好,是朕考慮不周了。”隨即又轉而詢問王安石道:“先生恕罪,這糧荒的問題,朕還是想不通,還望先生指教!”

按照趙頊後世的思維,才保證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大量購買其它各國的糧食,用於囤積和釀酒等,並不是難事。

王安石見趙頊能夠虛心求教,也平靜了下來,拱手說道:“允許自由貿易以來,我朝除了出售各種工藝品外,酒、鹽的出口也非常大,這些都是關乎百姓日常生活的東西,不限製貿易,隻會造成糧荒。相反,周邊各國,很少對大宋出口這些東西,不是因為他們的限製,而是他們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他們出口的都是一些土特產,毛皮、人參、木材、金銀寶石等,這些對於大宋來說,可有可無。大宋缺銅鐵,但他們同樣很稀缺。聖上所謂的自由貿易,除了讓大宋金銀寶石成堆外,並無好處。好在大宋現在是發行交子,金銀專賣。不然,這種情況下,金銀就得變得一文不值了。”

“自由貿易不能限製,通過出台一些臨時政策調控可以,但不能強行禁止。”趙頊立馬否定道。見王安石不語,趙頊又疑問道:“大宋對他們出口各種先進農具,出口各種工業品後,他們的作坊倒閉之後,他們不會去開荒嗎?到時候,他們不就有糧食了嗎?”

“他們的作坊本來就沒有多少,完全自產自足。再說,糧食千裏販運,一路顛簸,吃都吃完了,那裏還有賣的,即使有賣的,價格那麼高,誰又會買?他們自然會開荒,但開荒的結果是人口的增加,而不是糧食的增加。”王安石耐心地為趙頊講述著這些常識。

趙頊這才意識到,這不是後世,交通發達,運量大。現在依靠馬牛驢等牲畜運輸,運量那麼小,路況也不好,千裏迢迢,還真是不夠吃的。怪不得,古代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的運輸,的確是個大問題。而且古代糧食產量又不高,精耕細作下耗費的人力又大,一點剩餘的糧食在運輸途中吃掉了,實在很可惜。

這時,趙頊才真正明白為什麼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會最終沒有影子,會耗資巨大,為什麼明清會閉關鎖國?為什麼海貿發達的大宋也要采取官賣官賣的方式,控製貿易?原因就在這裏。

海外各國,除了一些奢侈品,對於古代中國來說,的確沒有可以購買的東西。反而是海外各國購買中國的東西多,大量的出口,隻會造成古代中國金銀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譬如明朝,並不產白銀,卻以白銀作為主要貨幣的明朝一度出現銀賤銅貴的現象。歐洲人從美洲掠奪到金銀大都通過巨額貿易逆差流入了明朝。最後明清兩朝不得不閉關鎖國,控製物價。

與此相反的歐洲大陸,小國林立,狹小的國土,讓他們根本無法做到自產自足,隻能重視商業的發展。但即便如此,如果沒有從美洲搶來的貴金屬,他們所謂的重商主義根本無法兌現。搶劫和購買成了他們維持國家生存的唯一辦法。最初開始大航海的西班牙就是這麼幹的,“像水一樣流進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了。”這句話非常準確地形容了他們強盜式的立國方式。不重視貿易,他搶來的金銀難不成要讓他發酵?

可見,西歐的崛起,是在學到了從阿拉伯人那裏傳過去的四大發明等先進技術後,依靠大航海,到美洲搶劫金銀,到非洲搶劫奴隸實現的!他們的文明是強盜的文明!

不過,曆史沒有假設,在海外擴張這一階段,西歐文明開發了幾個大陸,文明得到滋養,他們成了勝利者。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依靠殺戮崛起的蒙古人被崇拜著,依靠搶劫崛起的西方文明成了世界的主流文明,曾經依靠教化萬民,天下大同的延續五千年強盛不衰的中華文明卻走向了衰弱。

好在,中華文明有著曆史的厚重,不會像其它文明一般被西方文明完全吞噬,隨著海洋貿易時代的終結,太空補充時代的來臨,或許中華文明會回歸沐化天下的道路。

西歐文明強盜式崛起帶來的依然是諸國林立,那些被他們征服的民族沒有一個信服他們的。中華文明雖然推進緩慢,卻始終維持著大一統,文明延伸所得,很少有分裂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