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曆史局限(2 / 2)

“聖上,各個城池的作坊在湖廣大開發中建立起來,如果沒有持續的開發,恐怕各個作坊會萎縮,由此,蘇軾出訪日本,希望日本能夠傾國力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這樣的話,各個作坊又有訂單了,大宋也能夠安穩地渡過這個危機。”蔡京回答道。

“現在的糧食有沒有漲價?”趙頊最擔心的就是這個。

“還算平穩。政事堂訂購了百萬支突火槍,裝備給保甲軍,就是希望盡快結束西南戰事,以免糧價上漲。有了突火槍,各縣鄉在正業之外,多次組織山區圍獵。既減少了野獸侵害農田,也增加了肉食。不過,路況不好,新鮮的肉食無法運出山區,隻能大量醃製做成幹貨,食鹽的需求量在上漲。另外發動百姓大量出海捕魚,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糧價的平穩。”蔡京介紹道。

長江以南,在還未大規模開發時,有大量的野獸,其中最多的便是野豬。還有野象,野鴨,經常破壞莊稼。而且因為水網密布,丘陵疊嶂,給道路的修建帶來了很大的難處。不利於各地區的互通有無。大規模地興建水利設施和馳道,這些都不是幾年時間就可以完成的工程。

“這麼說,這些事情都不是問題。變法既然有了成績就該堅持下去,大選的話,豈不多生波折?再說,海上絲綢通暢,各種原料,包括銅鐵和糧食,都可以從國外進口嘛,海外國家那麼多,無論是需求,還是總的出口,都不是大宋現在現在這麼一點作坊可以滿足的。那些突火槍,蠻夷各國沒有作坊,沒有技術,不一定能夠仿製得來,也可以拿出去賣。突火槍沒有火藥筒,也就是一塊銅鐵疙瘩,賣出去越多,對大宋火藥筒的需求量就越大。還有鹽酒都可以對外出售,甘蔗壓榨製作成糖霜,這些出售到國外應該很賺錢的。到時候,再購置銅鐵糧食,大宋隻會越來越富。有了作坊,有了技術,還怕沒有糧食,沒有財源嗎?這就是朕為什麼要創辦四大學府,為什麼重視各種工藝技術發明的原因。知道嗎?”趙頊好像是在教育蔡京,卻不是斜眼看看王安石。

“這,可是海洋貿易盡管很繁榮,大宋卻依然缺糧食,缺銅鐵。食鹽和糖霜不要說出口,現在連大宋百姓的滿足不了。食鹽倒是好說,可以在沿海多建曬鹽作坊。隻是這糖霜,卻是沒有辦法解決,大量種植甘蔗的話,會減少稻麥的種植。銅鐵,鐵倒不是什麼缺乏,流求、瓊州、矩州都發現了幾個大鐵礦。隻是這銅礦,大宋雖然有幾個,但是都不大,開采量有限。山東德州有金礦,流求有金沙,大宋現在不缺的就是金銀。現在大宋的黃金白銀寶石堆積如山,製作成各種工藝品,暢銷了一段時間後,現在也賣不動了。我們也不敢降價出售,朝廷各個專賣的金店最後倒閉了大半。”蔡京不知所措地說道。

在理論上,蔡京覺得趙頊所說的是正確的,然而,事實上,似乎又不是那麼回事。隻能拿現在的各個行業的生產狀態來說明了。

見蔡京說服不了趙頊,王安石終於坐不住了,開口說道:“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粟。糧食是那麼容易買到的嗎?聖上!微臣承認聖上有雄才大略,譬如政事堂的製度,從此解決了皇權與相權之爭,不用再用分化事權,減弱相權,犧牲行政效率的方式來鞏固皇權,維護了大宋江山社稷。再如,軍製的改革和教習製度,既能發揮將士的勇武,又不用過多擔心武將叛變,甚至還能提升將士的忠誠和戰力。再如四大學府教育製度,學府與作坊向結合,既養起了數以百萬計的學子,又使得各種生產工藝技術大為進步,增加了商稅。還有,交子的發行製度,從此大宋不再擔心國庫空虛,又可以藏富於民。這些都足見聖上的英明和遠見。然而,聖上很多時候,又不切實際,什麼事情都想當然。這麼弄下去,大宋一旦出現糧荒,非得亡國不可!”王安石說起話來,沒有其它的文臣武將的顧忌,非常直接。

“先生謬讚了,都是先生的功勞。不過,先生所說,朕就想不通了。怎麼會有糧荒?還請先生指點!”趙頊見王安石說得胡須都飄了起來,可見王安石非常激動了,不由得求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