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涼風習習。趙頊帶著李向安等幾名鐵臂衛,在火騎兵大營打馬巡視著。這是他的老習慣了。火騎兵大營擠占了原來瓊州聯防軍駐地的一部分,時值晚秋,天氣涼了,便沒有再燃燒艾草驅除蚊蟲,出征交趾前的那一堆堆的艾草灰卻是還在。
趙頊長長地向天空呼出一口白氣,整理了一下煩亂的思緒,來大宋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因為穿越為帝,接觸到了大宋各層次的人物不在少數,在他從小的教育中,無論是蔡京還是呂惠卿,無疑都是反麵角色,都是被人唾棄的奸臣,即便是王安石,如果不是因為有出色的詩詞,大概也是一個反麵角色,可是隨著他的年紀漸長,閱曆越來越豐富,他開始慢慢意識到,曆史已經被穿了太多的外衣,野史正史混淆,以及明清以來的三次大規模篡改曆史,已經使後來人很難看到真相了。
了解一個人,評論一個時代太不容易了!曆史上的人物,豈是忠奸二字開始說得明白的?穿越裏的主人公,多依照後世的忠奸評定來任用大臣,最後終於使國家走向強盛。在真實的曆史裏,卻大不一樣!
趙頊依然記得小時候常常見到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人們糧食得之不易,應當好好珍惜。這首詩是那樣的出色,以至於人們肯定認為寫這首詩的人一定是個勤儉節約的道德榜樣。事實上呢?大抵人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就不會這麼認為了。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紳。
據史書記載,李紳在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並且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全然沒有“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簡樸與珍惜的意識。
勸誡別人遵紀守法的人,往往都是那些不守法而法律拿他沒有辦法的人,宋朝的士大夫就是這麼一群人。對待他人,往往以儒家君子道德的規範來嚴格要求別人,事實上他們自己呢?卻是一群腐敗奢侈,無所事事的人。別人做事,他們指指點點,可是他們自己卻什麼事情都不做,隻知道爭權謀利,隻知道搞破壞。
然而,記載曆史的筆杆子在他們手裏。哪個又有什麼辦法呢?他們押伎取樂,那叫風流倜儻,其它人這麼做,就是淫蕩猥瑣敗壞社會風氣。凡是壞事,經過他們筆上生花,全都變成了好事。凡是好事,經過他們惡意誹謗,卻又都成了壞事。筆杆子殺人,比起刀把子,要惡毒得多!
趙頊來到北宋當皇帝已經快三年了,這三年給他的啟示:寧願相信真小人,絕不相信偽君子。趙頊暗暗下定決心,要剪除文彥博、司馬光、韓琦、富弼那一班人,要向這個時代的道德君子們舉起屠刀!筆杆子說不過他們,就讓刀把子將他們永遠封口!
便說韓琦,這個人在後世曆史中被稱為宋朝文人出身的名將。可就是這個人在好水川一戰,喪失了大宋唯一的一支精銳騎兵。曆史中,也就是這個人,彈劾了王安石的七宗罪:一是使高麗來朝貢,二是取得吐蕃的土地建立了熙河,三是在西山植樹以限製外邦的騎兵,四是創建保甲,五是修築河北的城池,六是設置都作院製作新式的弓箭和大的戰車,七是任命河北三十七位將官。他提出,這些都應當消除以使敵方不再生疑。
敵人不願看到我們有準備我們就撤去準備,如果敵人不願看到我們有頭顱難道我們也割去頭顱嗎?名將鬧出這麼個笑話,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不管後世怎麼評價王安石的變法,趙頊下定決心,要全力支持王安石推行變法,用屠殺為王安石的變法掃清道路!不能讓那些無所事事的人給王安石的變法搞破壞!
後世對王安石反麵評價太多,讓趙頊深受其害。以至於一開始,趙頊便向反對王安石的那幫人妥協。而現在,趙頊明白了後世那些反麵評價都是對王安石的惡意中傷。拋開那些惡意中傷,王安石在趙頊眼裏幾乎是一個聖人!可就是這樣一個堅持原則的聖人卻被說成了拗相公!
趙頊所見的王安石,他的品德和度量宏大如千頃的水泊,他的氣節崇高如萬仞山崖,他的學術成就集成了各個門派的精粹,他的文章起於八代之後,他所主持設立的國家政策取得的成效,適應了時代的要求而挽救了當時社會的弊端造成的危機。他出於善意而提出的法令法規,許多傳到後世都沒有能廢除;那些被廢除的,也大都符合政治原理。後世西方各國對王安石評價很高的原因,不正是他們各國政治製度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一樣嗎?
後世,美國評價王安石:是王安石拯救了美國!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美國羅斯福為了挽救經濟危機中的美國,所推行的新政正是王安石變法的翻版。
魯迅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產生了英雄卻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永遠的奴隸之邦。
現在的人反對王安石,後世的人誹謗王安石。上天給了一個偉人來拯救大宋,拯救華夏,可是沒有人珍惜。最後大宋滅亡,華夏沉淪。想到這裏,趙頊不得不掩麵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