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曆史為證,證明沒有趙頊所說的地方也能大量養馬。文彥博這是怕趙頊沒有耐心,等不到養出戰馬騎兵就要對契丹西夏用兵。
文彥博的手指在地圖上不斷移動,細細為趙頊解說:“漢唐初立,大戰之後,地廣人少。百姓多有土地,唐朝軍府製度就是以均田製為基礎的。為此,大軍征戰,士兵多能自備戰馬。直到開元之後,土地兼並加劇,軍府敗壞。土地兼並是大勢,非人力可逆轉。唯有增加田畝產量一途。開元之時,上等田每畝產糧兩石,百姓每戶田產多在百畝以上。而現在,每畝產糧四石,百姓每戶田產多在二十畝。除了開荒,增加田產之外,微臣希望能在增加畝產之上下功夫。田少多產,亦能多養戰馬。”
“真宗皇帝時,引入占城稻,現在已培育了六個品種,畝產皆在六石以上。北方多是旱田,占城稻應該多推廣旱稻。南方水網密布,應該多推廣水稻。湖廣嶺南之地,水稻多一年三熟。微臣估計,若能開發湖廣,大宋產糧將增加十倍以上,大宋再無饑荒之憂。有糧在手,國事方能無憂,工商興盛,根基還是在糧產。”見趙頊不停地點頭,文彥博把要說的幾乎全部倒了出來。
“流求,並非大宋之土。微臣不是很了解。然而隔著大海,產糧再多,也不易運糧。廣南路多有甘蔗種植,或可在流求推廣種植。”文彥博見趙頊盯著地圖上的流求,若有所思的樣子,便補充說道。
“文相之能,在於統籌大局。這點,非王安石、司馬光可比。”趙頊再次拱手見禮。
“聖上謬讚了。”文彥博拱手還禮,接著說道:“聖上,交子是紙張製造而成,不如金銀銅錢實用。百姓恐難於接受,朝廷大量存糧可以為交子擔保。但若遇饑荒,物價飛漲,朝廷開倉放糧,交子策恐怕要崩潰了。微臣以為還得多儲備金銀才是。大宋金礦、銀礦太少,即便是鐵礦也較少,品質不高,難於開采。”
見趙頊能聽得進他的諫言,文彥博又把不敢說的拿出來說了。
“大宋金銀礦多在河北,銅鐵礦多在江南。礦冶多用木炭,江南水鄉之地,多丘陵,又人口稀少。樹木砍伐之後,對土地影響不大。而北方,樹木一旦被砍伐了,很難再生,黃河泛濫根源在此,長安洛陽不能為都,根源也在此。微臣建議黃河歸入北流後,在黃河兩岸,退耕還林,建立一條植被帶,植樹固土。在山西河東路多有石炭(煤炭),可以大量開采,礦冶轉而多用石炭。”文彥博一步步地分析道。
“文相,這是要出隆中對嗎?哈哈哈,好好好。”趙頊聽到文彥博的全盤謀劃,不由得大喜過望。
文彥博聽到趙頊把他比作諸葛亮,心中大喜,接著說道:“劉備不過一軍閥耳,豈能與聖上相比。在河東路開采石炭,至少要礦工百萬以上,若北方百姓不願遷徙到湖廣,微臣覺得也沒有必要用強,大量開礦,正好能容納一部分客戶轉農為工。開礦,用石炭大煉鋼鐵,農具也能降價不少,有利於聖上的開發方略。”
“待湖廣開發之後,可屯兵於成都與矩州(貴陽),謀攻大理。大理鐵礦、金銀礦眾多,而且品質非常高,朝廷的各軍將領的佩刀多出自於大理。海中小國日本,也和大理一般,但海路漫漫,對日本用兵是不可能的。而大理不過小國,且多是山區,不能如西夏、契丹一般舉國皆兵,聚集大量兵馬。大理國總兵力在二十萬,但因為是山區,調動不易。謀攻大理,隻要出精兵三萬,迅速攻占大理國都,大理可滅。”
文彥博知道趙頊是個崇尚武功的皇帝,不讓趙頊興兵是不可能的,但西夏、北遼啃不動,大理卻不一定啃不動。文彥博這麼說就是要將趙頊興兵的視線南移。
“好,好。比隆中對要好。哈哈哈。”趙頊拉起文彥博的手大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