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君實書城(2 / 2)

來到君實書城,沒有看到城門城牆,沒有聽到讀書的聲音。整個君實書城就是一個大工地,處處在施工。司馬光滿頭大汗,帶著一幫書吏在視察。

“君實先生辛苦了。”趙頊下馬拱手說道。

一幫書吏見官家來了,紛紛鞠躬拱手見禮,唯有司馬光板著一個臉,也不見禮,直接開口道:“皇上不是王安石那裏了嗎?怎麼跑這來了?”

司馬光真的是忙得夠嗆,而趙頊隻看到王安石的功勞,沒有看到他的功勞。趙頊叫王安石總是叫先生,而叫他則是君實先生。兩字之差,便有了親疏。在王安石那裏,一切都由王安石安排。到了他這裏,趙頊就像個催命鬼一樣。也不聽他的勸諫,非得讓人忙得頭冒煙。而且大部分時候,趙頊都是待在軍營,看不到人影,隻知道以武壓人,製造恐懼。

“皇上,王安石。”趙頊心裏苦笑。一般來說,大臣們處於恭敬都會叫聖上,而不是皇上。這不知是司馬光對自己不滿,還是嫉妒王安石幾乎成了帝師。

“嗬嗬嗬。”趙頊尷尬地笑了笑,隨即說道:“能夠在一年半的時間就把各科書籍編撰完畢,也隻有君實先生有這個能力,這樣大功勞,朕會記在心裏的。”

見趙頊如此,司馬光也不好再板著一張臉,拱手見禮道:“微臣並非為怨婦,治國之道,有張有弛,萬不可急躁行事。變法新啟,遇到的問題不會少於舊法,當徐徐推進,以查漏補缺。如聖上這般急切,隻會造成諸多掣肘,況且國庫空虛,非貸款所能彌補。”

“君實先生說的是。政事堂唯君實先生幹練而不失穩重,變法成敗全仰仗君實先生了。字體簡化和注音的方案出來了沒有?各科書籍印刷了多少冊?”趙頊先奉承了一下司馬光,緊接著便急切地說出了來意。

早在熙寧二年趙頊剛剛穿越到大宋時,趙頊便和王安石討論了漢字的簡化和注音,還有標點符號、書寫用的鵝毛筆、鋼筆等一些傳播和普及文化的工具。趙頊所講的就是後世的簡體字和拚音,還有書寫方式。簡化字體,縮小字體,能夠讓更多的人通過有限的載體獲得更多的學識。

後世的簡體字除了簡化字體外,將漢字徹底變成方塊字也有極大地作用,橫豎點撇捺折六個線條,就能構成所有的漢字。比起西方的二十六個字母來,更為簡易。

後世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時,識字率僅僅不到一成,也就是說文盲半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直到漢字簡化後,才逐漸完成掃盲。掃盲是科技發展,社會發展的基礎。

古代向近代過渡的一大根源就是文化的普及,知識不再壟斷在少數人手裏。趙頊穿越到宋朝之後,非常關注這個,文化鼎盛的大宋,不能隻成為士大夫的樂園。

剛開始時,王安石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多此一舉。隨著趙頊的通盤講解,王安石才人認識到其中的巨大意義。

不過,無論是簡化字體,還是注音,趙頊所講的都是照搬後世的。作為文學家的王安石一下子就看到了趙頊所講的不足之處。首先就是趙頊所寫的字體簡化過了頭,喪失了漢字的構字意義,也顯得不夠美觀,需要重新簡化。其次是拚音用的不是開封府的官話,而是被契丹所占的幽州的方言,不適合推廣,需要根據韻書,重新注音。

“簡化字體並注音、編撰詞典的任務交給了蘇子瞻。各科書籍印刷了七百六十八萬冊,完成可以滿足各級書院學堂的需要。各路各州建圖書館所需書籍太多,一年半載完成不了,隻能先在汴京建起來。”司馬光彙報任務完成量時,神采奕奕,顯然能做到這些是非常了不起的。

簡化漢字以及為漢字注音、編寫詞典的任務,本來王安石是推薦文豪歐陽修來做,但是歐陽修不久就被趙頊惡毒的判決氣死了。這個任務就推了給司馬光,可是司馬光還得編撰各科教材。此事一推再推,推到蘇軾身上。身為文明學府山長,蘇軾責無旁貸。

“七百六十八萬冊?怎麼這麼快?”趙頊吃驚地問道。按現在的印刷技術,半年時間能完成八萬冊就算快的了。

“聖上,這是《子瞻大詞典》。”不待司馬光回答趙頊的問話,蘇軾便遞上了一本大約十厘米厚的大塊頭。

“《子瞻大詞典》?”趙頊驚歎了一句,隨即捧起大塊頭,見封麵署名的作者有五個人,分別是:蘇軾、黃庭堅、米蒂、王銑、佛印。趙頊也沒有先表彰一下這五個人,而是隨手翻閱了起來。字體美觀,注音以開封官話為藍本。詞典的前幾十頁,講的都是漢字的簡化原則和注音原則,還有標點符號的使用原則、詞典的使用原則。趙頊一邊瀏覽著,一邊就不懂的地方不斷地詢問著蘇軾。蘇軾心中大喜,有了這本詞典,自己在官家心中的地位恐怕不會再輸於司馬光和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