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宋亡根源(1 / 3)

“聖上,大宋最大的敵人不是契丹黨項,也不是冗兵冗官冗僧,而是錢荒。正是錢荒導致大宋元氣大傷,財政日趨惡化,入不敷出。隻是微臣思考了大半輩子都拿不出一個好辦法,倒是聖上那句民間也可變法給了微臣啟示,讓微臣茅塞頓開。大宋的根基不在朝而在民,理財也應該是為百姓理財,而非為朝廷理財。”王安石與趙頊在交子儲備房前對坐了下來。

“先生是茅塞頓開了,朕到現在也沒有搞明白。”趙頊一副十分慚愧的樣子。好歹後世也是大學畢業,王安石說什麼,怎麼都搞不明白,還真是嚴重打擊了趙頊的自信。

“錢荒並非我朝獨有,在唐朝開元之時,錢荒的弊端就開始越發明顯,導致藩鎮大量儲備銅錢,長安錢荒加劇,國庫空虛。最後藩鎮割據,陷入五代之亂。····”王安石講解著。

宋太祖皇帝定鼎天下,滅藩鎮,無數金銀銅錢再次聚集朝廷,錢荒問題得到了解決,大宋開始恢複民生,以致有今日繁榮。然而到了真宗皇帝時,國庫所存的金銀銅錢幾乎消耗殆盡,鑄錢監鑄造銅錢的速度跟不上國庫消耗的速度。

仁宗朝時,在汴京民間一度出現無錢可用的地步,街市上的貨物因而滯銷,百姓深受其害,一時間民怨沸騰。為了擺脫錢荒,仁宗皇帝下令東南各州鑄錢監所鑄銅錢必須率先供應汴京。加上成都民間的十八商行發行的交子引發了大量的糾紛,朝廷把民間發行的交子轉為官辦,這才緩解了汴京錢荒的問題。

但是,各地州縣的錢荒越加嚴重,商貿繁榮的東南州縣最為嚴重。這又導致百姓幾乎無銅錢可征,隻得征納實物,這就給了官商勾結的機會,官員利用職務之便征收百姓不生產的實物,迫使百姓低價出售所產的實物,然後又得高價從商人購買官府要納稅的實物,這一買一賣,百姓已經被盤剝幹淨。越是百姓大豐收,越是在這朝廷納稅的時候,錢荒就越發嚴重。百姓苦不堪言。

“先生勿怪,朕是越聽越糊塗了。先生的意思是說大宋缺銅?導致銅錢鑄造量不夠,由而導致錢荒嗎?”趙頊撓頭問道。

趙頊要發行交子的目的是受後世銀行運作的影響,想通過商業銀行的模式為朝廷負債運行提供貸款,然後再通過交子緩慢貶值的辦法促進商業流通和發展。因為趙頊知道宋朝是半隻腳已經邁進近代的朝代。繁榮的商貿和交子的產生,讓趙頊對發展工商業充滿了信心。

“不,大宋並不缺銅,英宗朝時銅產量近七百萬斤。唐朝天寶年間,鑄造銅錢量不過三十多萬貫,而今日大宋每年所鑄造的銅錢量達到了五百萬貫。大宋現在田產的交易,每畝上等田產不過三貫錢,朝中大臣五品以下官員一年的俸祿也就是三十貫,而吏員更是不用發俸祿。”王安石繼續解釋道。

大宋立國百餘年,所鑄新銅錢超過五千萬貫,再加上改鑄前朝銅錢,大宋鑄的銅錢超過了六億貫。另外,朝廷每年都會鑄造二三十萬貫的鐵錢,金銀的使用也並不少。為此,朝廷每年稅收都在六千萬貫以上,至少收回的銅錢也當在三千萬貫以上。

然而,朝廷征稅每年回籠的銅錢卻隻有四百萬貫,百姓幾乎無銅錢可征。百姓無錢,朝廷也無錢,而每年輸給北遼的歲幣卻是以銀錢支付,這讓國庫空空如洗,不堪重負。

趙頊聽到這裏總算是聽明白了一點。大宋不是真的缺錢,而是錢無法收回來。王安石一係列的數字,讓趙頊非常吃驚。這才知道,後世為什麼對宋朝這個朝代如此癡迷,而又說不清道不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