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鞏固皇權(1 / 3)

趙頊來到禦書房,拿起奏疏,瀏覽起來。

“聖上,身體要緊。”李向安關切地說道。

趙頊不予理睬,認真地看了起來。李向安也不再吱聲,在一旁為趙頊研墨。

“啟奏聖上,王相公求見。”一個小黃門跑進稟告道。

“嗯,讓他進來吧!”趙頊吩咐道。

“微臣叩見聖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王安石緩步疾走俯伏在地。

“你們都退下,房外百步之內不許有人。”趙頊轉身對李向安說道。

“小人遵旨。”李向安鞠躬帶著幾個小黃門走了出去。

隨即,禦書房的門關了起來。

“先生,請坐。”趙頊搬來一張椅子放在禦桌之前。

“謝聖上。”王安石站起,坐了下來。

“先生此來,是為了設立置製三司條例司的事情吧?”不待王安石開口,趙頊先講了出來。

王安石愣住了,皇帝未卜先知,他是不相信的,難道是皇帝在自己身邊安插了人,還是皇帝專門派人監視著自己?

設立置製三司條例司的事情,還是昨晚上王安石與呂惠卿、章惇等人商討後的決定。

“聖上英明,卻是如此。”王安石不敢說趙頊監視他,心裏卻極為不舒服。

現在是熙寧二年一月底,下個月就是趙頊讓參知政事王安石設立置製三司條例司,統籌變法事宜的開始。

無論是原來趙頊的記憶,還是對於曆史的了解,趙頊肯定王安石就是為了這個事情而來的。

“先生認為變法成功的關鍵在哪裏?先生盡管直言,朕不會怪罪先生的。”趙頊笑問道。

趙頊想要做的事情很簡單,為自己找個戰友,不用孤身奮戰。而王安石就是第一個。對付一個名垂青史的人物,特別是王安石這樣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道理講得透徹。權力富貴等恩德隻能讓匹夫效忠,思想家效忠的隻有自己的世界觀。

“在於君臣保持長久的契合。”王安石說得鏗鏘有力。

商鞅變法,曾遇到守舊大臣和貴族王公的強烈反對,由於秦孝公重用商鞅而不疑,終使西秦稱雄於戰國。

唐貞觀之初,求治之道,人人議論,紛爭不一,而魏征與唐太宗李世民,道德同一,契合而行,車成貞觀之治。

唐代宗廣德、大曆年間,宰相劉晏以平準法理財治國,革除時弊,扭轉了“安史之亂”後國弱民貧之狀,卒因見疑於皇帝,遭楊炎構陷而死,新法遂而敗亡。

就是本朝仁宗慶曆年間,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所倡導的新法,不也因為仁宗皇帝的突然轉向,導致君臣失契而歸於失敗嗎?

君臣契合,可以與天地同德,可以與日月共明,可以與鬼神合其吉凶,“堯舜之世”和“先王之政”的出現,不也是禹、湯、文、武與伊尹、呂望等人的契合所致嗎?

可現時的情形呢?反對“變法”的中樞重臣曾公亮、富弼、唐介、趙抃等仍居要津,其盤根錯節之力勝於前秦。

朝臣因循苟且,逸豫無為之風甚於晚唐,有誌於變革圖強的群英同僚,異道殊德,自恃高明,諸家相峙,議論不一,蘇子瞻持“熟思後動”之論,司馬光持“中和無偏”之論,歐陽修、韓琦仍在張揚著他們“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等主張,都在有形無形地影響著年輕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