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風雲篇

作者:張維禮

抽得閑暇時光收拾下屋子,竟從櫥櫃裏翻出了一本老相冊,拂去上麵的塵土,揭開了被塵封過的記憶。時光仿如飛矢般一掠而過,隻有這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複活了青蔥時代的記憶,在浮光掠影中,看著那些個熟悉而陌生的臉孔,那曾經矯健靈活的身軀,那生龍活虎、意氣風發的習武動作,禁不住再去試著擺一擺、練一練,在零零星星的記憶碎片中像搜尋珍寶般搜尋那個激蕩著習武之風的豪邁時代。

我少年習武,投拜當地查拳名師,自此不輟。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少林寺》的上映,讓習武熱潮傳遍大江南北。一時間,本就是緊俏貨的電影票早已一票難求。為了找票我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用珍貴的糧票來換,記不得《少林寺》看了有多少遍,隻是那首《牧羊曲》至今都能“隨口”哼唱出來。那個時代是武術的黃金時代,下班後的土操場上,到處能看到練武的人群。改革開放之初,武術資料和書刊非常稀有,能夠手持一本《武林》就能引得周圍人豔羨不已。那時的我已經習武多年,除了查拳,刀術、槍術、雙鉤、九節鞭都能使得出手,很快就吸引了一幫青年人向我學習,同時我也結交了一幫武友,慢慢地成了那個小圈子裏小有名氣的人物。每當休班,我都會帶上自己親手製作的“兵器”在土操場上練一練,與友人交流一下,教幾個新動作給周圍的小年青們。

我那時在一個鋼鐵企業工作,早、中、夜班三個班倒著上,在食堂吃五分錢的白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現在想來,在那樣的條件下習武熱情竟是那般高昂,不禁感歎那時的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不管上班多累,上了場地就能興奮起來,踢完腿,打幾個旋子轉體、練幾個騰空飛腳、做幾組擺蓮腳,惹得周圍人連聲叫好,我也不禁在這喝彩聲中練得更加起勁起來。

端詳著手中的老照片,映入眼簾的不僅是濃濃的回憶,更有懷揣武俠夢的少年意氣、英雄情結,也有仗劍走天涯,為弱者打抱不平、除惡揚善的夢想。現如今,雖沒了少年時代的千裏之誌,然廉頗雖老卻壯誌未泯,能再教出幾個好徒弟,讓武術精神能夠傳揚下去,即是我最大的心願了。現如今,照片上的小夥子們都已不再青春年少,我教他們武術的時候,他們隻有十七八歲的光景,現在也都過了不惑之年,有的在工廠企業工作,有的在政府機關工作,有的自己做生意,最得意的徒弟之一已身在美國,也已有所成。我翻看著他們習武的照片,個個精神抖擻,穿著當時流行的藍色運動衣,一招一式都那麼認真。我還特別為兩個徒弟編了對拳套路,竟然還能找得到當年的留影,雖然早已忘卻了套路動作,但兩個徒弟習武的英姿仍曆曆在目。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馬上要走入耳順之年,手裏撚著這些發黃的老照片,遙想當年,追憶往昔歲月,想來武術已追隨我五十餘年,已經深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現在的年輕人已不像當年的青年那麼執著和專注,雖然也有青年想要學武,但往往耐不住這個枯燥,一個套路要打上百遍、上千遍才能成型,已經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青年一代有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有他們的生活壓力,武術已經很少能夠成為當代青年人生活的一部分了,每念及此我也禁不住歎息。但我卻又絕非悲觀主義者,我始終堅信尚武精神不會被輕易丟棄,相信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生活日趨安定的人們會逐漸找回自身精神中的那個“武”字。令人欣慰的是,互聯網的發達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武術、了解武術,豐富的武術音像和文字資源較我們那個時代而言,已經豐富了太多。因而,我對武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老照片帶來的不僅僅是回憶,還有憧憬;它們不僅僅記錄了曆史,還有夢想。神遊故事,應笑我多情,華發已滿,卻忘不掉武生意氣、俠骨情仇,曾記否?昔年曾為練武遒,霜葉滿地不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