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可能是20世紀最重要的年份,正是在這一年,同盟國在歐洲戰場上先後取得幾個重要戰役的勝利:2月2日,持續五個半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宣告結束,蘇聯紅軍以四十七萬餘名士兵陣亡或失蹤、六十五萬餘名士兵受傷的慘重代價全殲了德國的第六集團軍;到了8月,蘇聯再次以人海戰術在庫爾斯克打敗德軍,使納粹德國自此喪失了在東線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軍事力量;而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組成的聯軍則在8月17日占領了意大利的西西裏島,意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裏尼因之黯然下台。經過這幾次戰役之後,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終於出現了轉機,軸心國在歐洲戰場被迫采取收縮防守的策略,勝利的天平開始傾向代表正義的同盟國。

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約瑟夫·維薩裏奧諾維奇·斯大林領導的蘇聯紅軍在東線對德國軍力的牽製。因為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裝備精良、紀律嚴明的德國軍隊幾乎是天下無敵的,以摧枯拉朽的攻勢侵占了幾個國家:1939年9月和10月,它隻用三十幾天就徹底擊潰了波蘭軍隊,和蘇聯瓜分了這個東歐國家;1940年5月,德國軍隊突施奇計,繞過了法國人自以為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從阿登森林地區入侵法國,僅兩個星期英法聯軍就被打得落荒而逃,從敦刻爾克倉皇撤退到英吉利海峽彼岸的英國;同年6月,德國的裝甲部隊隻花四天就占領了巴黎,將法國北部和中部據為己有,並在南部地區設立了由甘為傀儡的菲利普·貝當充任元首的維希政府。英國雖然憑借英吉利海峽的天險避過亡國的厄運,但倫敦、考文垂、伯明翰等重要城市卻由於德國空軍的轟炸而損失慘重。

但就在英國政府和人民感到自己的國家民族危如累卵的時候,此前兩年德國軍隊所向披靡的威風讓阿道夫·希特勒產生了幻覺,從而犯下了重大的戰略錯誤: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單方麵撕毀1939年秘密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芬蘭等國的軍隊,悍然發動襲擊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

希特勒以為他可以像侵占法國那樣,通過閃電戰迅速地消除蘇聯這個後顧之憂,然後再集中兵力對付英國,完成他一統歐洲的春秋大夢。然而廣袤的俄羅斯不是狹小的法國,陰險的斯大林不是軟弱的貝當,悍勇的紅軍更不是浪漫的法軍。德國軍隊盡管在最初幾個月連戰連勝,甚至在基輔戰役圍殲了由布瓊尼、鐵木辛哥、赫魯曉夫領導的蘇聯西南方麵軍,一路勢如破竹地打到莫斯科,但到莫斯科城外卻遭到俄羅斯人的頑強抵抗,並在相持三個多月之後被紅軍的反攻擊退。希特勒當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以閃電戰征服斯大林的意圖落空不說,反而讓原本因為意識形態不同而相互猜忌的英國和蘇聯結成了盟友,資本主義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自此暫時放棄對壘,聯手扛起了反抗法西斯主義的大旗。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數百萬蘇聯紅軍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英勇戰鬥,扭轉了二戰的局勢,而他們用鮮血和骸骨鋪下的階梯也讓斯大林的世界聲望達到了頂峰。斯大林在1941年第二次被美國的《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人物;在1943年11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他躊躇滿誌地與溫斯頓·丘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平起平坐,共同討論成立取代國際聯盟的聯合國、處置波蘭國土等重要議題,和這兩位英美領袖被當時的媒體尊稱為世界三巨頭。在美國,僅在1943年的《紐約時報》上,提及斯大林的文章就多達1152篇。而在英國,由於蘇聯紅軍在東線對納粹德國的掣肘化解了英國本來迫在眉睫的亡國危機,媒體對斯大林更是敬若神明,絲毫不敢有侮慢之語。然而,就在這片歌功頌德的輿論之中,有個叫做埃裏克·阿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的英國人卻始終清楚地認識到斯大林作為獨裁者的真麵目,以及蘇聯政權可怕的極權主義屬性。

1943年其實也是埃裏克·布萊爾人生中最重要的年份,正是在這一年,他開始動筆創作一部諷刺斯大林和蘇聯的小說。時年四十歲的他已經用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筆名出版了四部小說和三部與他的個人經曆有關的非虛構作品,但銷路都不是太好。

1934年10月,他的處女作《緬甸歲月》在美國出版,印數隻有2000冊,四個月後庫存還有976冊;1935年,他把第二部小說《牧師的女兒》賣給英國著名的出版商和社會主義者維克多·高蘭茲,隻拿到100英鎊的稿酬。他最暢銷的作品是《通往維根碼頭之路》,銷售數達到了四萬多冊,但這是因為高蘭茲為這本書印製了特別版本,專門賣給他經營的左派圖書俱樂部的會員。總的來說,1943年之前的喬治·奧威爾充其量隻能說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寫作為他帶來了足夠維持生活的收入,但並沒有讓他成為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