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已經把自己放在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位置上了,康有為卻又給他加了一把火。康有為鼓動禦史楊深秀和宋伯魯結連上書,又把如同胡扯一樣的合邦之議給提了出來,強烈要求光緒接受這個提議。這破事一開始提出來的時候,光緒沒搭理康有為也就算過去了,如今舊事重提,可就炸鍋了。維新派犯了眾怒,光緒得罪光了所有人,這合邦之議正是大家發難的一個好借口。朝野內外蜂擁而上,集體向維新派開火,即便如楊銳、劉光第等根本與康有為不是一路人的維新人士,也都遭到了無端牽扯。
“康有為等,內則巧奪政權,外則私通敵國,其主持變法之說,皆欺人語也。"
"借兵外臣,倚重鄰敵,以危宗社,又兼崔胤、張邦昌而有之,誠亂臣賊子之尤也。"
康有為視為廢人草芥的滿朝文武,這回可是有事幹了,紛紛上書彈劾康有為,強烈要求光緒殺康有為以謝天下。光緒猶疑不定,大臣們也不給皇帝麵子了,真有人跳出來恭請慈禧太後再次垂簾。這個論調一出來,光緒便進退維穀了,同意是不可能的,批駁則可能惹怒慈禧,真是難為死了年輕的小皇帝。當然也有好辦的事,第二天光緒便下了諭旨,責成康有為赴上海辦報,迅速離京,不得延誤。緊接著又讓林旭傳口諭給康有為,催促他趕緊滾蛋。
“他們老折騰這個合邦之議是什麼意思?”圓明園的果興阿也很糾結,大清現在的狀態他很不滿意,他也很想大清變法自強,所以他是支持維新派的。而且因為曆史成見的問題,果興阿並不看好慈禧,他是支持光緒皇帝的。雖然光緒前麵做的非常操切,他也還是支持光緒的,甚至願意給光緒兜底。即便光緒已經有了政變的苗頭,已經把自己逼到了絕路上,果興阿也考慮出麵幹預,讓光緒繼續折騰下去。可是維新派老是提這個合邦,搞得果興阿也非常撓頭。大清最應該和滿洲合邦,大家本來就是一家人嘛!現在名義上算是合成了一個中國,可是軍政、外交、經濟、教育等方麵還是分裂的。維新派真相合邦,就應該和滿洲合邦,徹底讓中國統一,老去聯係英法德一幫外人,算是什麼意思嘛!
“此事極為古怪,背後似乎有什麼陰謀,臣已經責成專人去查了,今日定有詳報回傳!”鄒德歸也是政壇老手,維新派舉動異常,自然是一眼就看得出來。
果興阿的心裏越發焦急,他信不過慈禧能治理好大清,可是光緒也顯然不是一個明君聖主。變法之前,慈禧其實已經開始改革大清的製度,而且良好的繼承並發揚了洋務運動的遺澤,可是變法一起,一切的改革全都被打亂了。一場利國利民的全麵改革,好像又陷入了權利鬥爭的怪圈,中國人民這是什麼命啊!
“大將軍,有結果了,康有為該殺啊!”果興阿在福海的龍舟裏糾結了一下午,鄒德歸便帶回了詳報。
“怎麼回事?康有為的背後是誰?”果興阿怕的就是這個。
“康某不過南海癲狂小人而已,不過時運得濟讓他走到了台前。這廝居然為了一己私利,意圖勾結英法餘孽禍亂中國。此人若是得逞,不但中原立時淪陷於外敵,且我滿洲大敵立生於肘腋。”鄒德歸非常的氣憤,儒雅的臉龐已經好像關公似的,好像隨時準備要親手弄死康有為一樣。
“說具體的,說細節!”果興阿以為英法已經徹底歇菜了,萬沒想到還有康有為這一出。
“康有為此人實無才幹,經史不通,卻好大言,早年混跡江湖十分落魄。後因剽竊廖平著作而聞名,是以張口閉口具以新學標榜。此人若是欺世盜名,本無所謂,可是他卻誌向不凡,竟有竊據大政,執掌天下的想法。歐洲衰落之後,康某在廣州與許多流落的英法人士多有交往,合邦之議便是這些英法浪人給他出的餿主意。”鄒德歸是調用軍情科的人查的康大聖人,所以把他的老底翻的特別透徹。
“目的是什麼?”果興阿正在考慮再向歐洲發射點核武器,這幫人實在是太煩了。
“合邦之議不過是一個外交騙局,利用康有為等人對國際常識不足,誘騙康有為等人去蠱惑光緒交出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並將這些權利交給英法人士。此議若成,中國大權盡在外人之手,大清朝廷與傀儡何異!”鄒德歸都快氣死了,康有為現在幹的這個事,秦檜都幹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