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 法滿參戰(1 / 2)

英國的突然出擊,讓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決策者都陷入了蒙圈狀態,大家都想不明白英國人到底是吃錯了什麼藥。眾人皆醉,不過卻有兩個獨醒之人那便是法國和俄羅斯。別人都是身在事外,自然越看越糊塗,他們兩家則是被逼上了梁山,自然比別人要清楚的多。

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猶如一個泥潭,歐洲列強全都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法、俄更是在泥潭裏打滾說什麼也不願意放手。可是英國不一樣,中國的崛起直接威脅到了英國全球霸主的地位,果興阿的全球攻略更是把手伸到英國人所有的地盤裏,這是英國人覺不能容忍的。德國即便崛起,還有俄國牽製,更是與英國之間隔了一個法國,一時半會還不會危及英國本土,所以英國人最終還是決定把重心放在亞洲。

可是世界第一海軍強國大不列顛,並不是一個大陸國家,他的陸軍實力十分孱弱,單挑滿洲帝國的結果必然十分淒慘,所以英國需要他的盟友們。俄羅斯雖然幫忙調動兵力向滿洲施壓,可是他們的經濟環境太差,根本無法持久,而且老毛子的主要精力全都集中在巴爾幹,一門心思的要保衛自己的斯拉夫哥們兒。法國雖然已經在越南和大清開戰,但是越南對於法國人來說並不是十分重要,戰事若是不順,他們隨時可以求和撤兵,根本不會投入全力。法國人一心都是要找德國人報仇,所以他們也糾結在巴爾幹半島,堅決不給德國人做大的機會。英國人需要盟友,盟友的關注點卻完全和他不同,英國人隻能玩了一招苦肉計。

英國人突然在香港開戰,而且是繞過了滿洲對大清宣戰,就是為了以最小的成本,把法蘭西和俄羅斯拉到亞洲來。英、法、俄、都沒有做好在東亞的戰爭部署,若是直接對滿洲開戰,英國必然會吃大虧,所以他們選擇了比較弱的大清,因為大清有著熱愛議和的光榮傳統,萬一搞不定了,隨時都可以和大清議和。大清沒有進攻的能力,英國根本不必擔心戰事擴大,充其量把香港還給大清就是了。

而英國對大清的宣戰,則很好的向歐洲列強傳遞了一個信息,英國的戰略重心在東亞,他們不會再深度介入巴爾幹問題。有了這個態度,德、奧便不會再對英國步步緊逼,俄、法也明白他們將不會在巴爾幹得到英國人的支援。法國和俄國都很快領悟了英國人的意思,可是他們都難做出抉擇,滿洲對他們的利益都有很大的影響,可卻沒有德國的威脅那麼大,讓他們放下德國去找滿洲拚命,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

茹費裏內閣幾經糾結,最後還是放下了德國。德國通過奧匈帝國的關係進入巴爾幹,其過程必然是曲折的,兩個堂兄弟之間的分贓也得折騰一陣子,德國不可能一夜之間暴漲起來。法國想要向德國複仇,則不能沒有英國的支持,所以法國必須全力向英國靠攏。沒了英國,法國和俄國根本搞不定巴爾幹問題,不如就陪英國去東亞鬧一場,確立同盟關係才能在將來報仇的時候請來英國人幫忙。滿洲很強大,可是畢竟隔著半個地球,兩國又沒有接壤的領土,法國才不怕呢!反正就是給英國人幫場子,自有英國人去打頭陣,勝了便分些好處,敗了就退回歐洲,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

英國首相威廉親赴諾曼底和茹費裏會談之後,雙方很愉快的簽訂了《諾曼底協議》,正式結為軍事同盟國,英法聯軍再次成型。雙方結盟是為了對付眼下的滿洲帝國和未來的德意誌帝國,不過目前他們共同的敵人是大清。雙方很快製定好了戰略計劃,英國向印度增兵,法國則向東南亞增兵。第一期投入的兵力,法國為八萬,英國為五萬,當然算上英國的駐印軍,還是英軍占了大多數。兩國計劃在完成部署後,第一步消滅東南亞四國,然後揮軍進入中國境內,由雲南、廣西而廣東、福建。他們的計劃便到這裏為止,因為他們估計,一旦戰火進入中國境內,滿洲帝國的果興阿必然會參戰,他們在中國的進攻肯定會結算。

英國非常希望俄羅斯也加入他們的協約,但是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三世顯然有自己的考慮。俄羅斯和法國的情況非常不一樣,他們直接和滿洲帝國接壤,而且也非常清楚滿洲帝國的實力。一旦加入了協約對滿洲開戰,英法都在萬裏之外,滿洲第一個要收拾的就是俄國。經濟基礎很不好的俄羅斯,絕對會被揍的滿地找牙,俄羅斯才不會去當那個冤大頭呢!而且英、法可以在巴爾幹抽身,俄羅斯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自己的斯拉夫哥們兒。俄國人沒這麼義氣,他們不肯放手的主要原因還是入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