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愛卿,都議議吧。”朱由榔唱獨角戲一樣長篇大論地了約半個時辰,完這句話之後,端起茶盞喝了一口,潤潤嗓子。
朱由榔不喜歡唱獨角戲,他喜歡臣子們熱烈討論,拾遺補缺,形成一個成熟的方案。
他剛才做的其實就是一個總結報告,總結過去的得失,安排接下來的工作,臣子們對他的喜好都很清楚了,也都毫無顧忌地開始發言討論。
“陛下,臣以為,百廢待興,教化為首。因去年重點在軍事上,書院和學堂建設起步較晚,所以進展不大,隻有廣東進展速度較快,而福建和廣西則從下半年才開始著手建設。當然,今年的重點是在這三省全麵鋪開,雲南、江西次第展開。基於這種狀況,臣心裏急啊,咱們太缺人才了,所以,臣思之再三,可否打破每羅像廣寧孫盛那樣有功名的先朝人材:二來,把消息散布出去,清占區的讀書人也能看到希望,必然紛紛來投。”首輔吳炳率先發言。
“陛下,臣附議,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臣手裏太缺人了,而作養人才沒個年不能成功。所以,將前朝有功名者先遴選一批人才上來,也不失一個好辦法。”瞿式耜道。
“臣等附議。”黃宗羲、陳子壯、呂大器、陳邦彥、楊喬然也都紛紛點頭。
吳炳這個建議可校因為按照舊製,每三年進行一次科考,顯然不符合如今的情勢。但作為立誌心革的皇帝,朱由榔更看重思想上與自己接近者,若是這些讀書人,還是“牧民”觀念,而非“以民為本”的治政思想,那還不如不用。因為,這些缺了官吏,不但與新政無益,反而會成為改革的阻力。
想到這裏,朱由榔道:“可先此策可校不過,因為省去了童試、府試、院試和鄉試這些關口,直接進入會試,未免魚龍混雜,所以,可以先成立國子監,由各地督撫先行舉薦人才進行考試,考中者即為監生。監生進入國子監習學,明年參加會試。如此以來,步子就穩一些。”
“那監生是否有功名?”吳炳問道。
“這些人本就有功名在身,或為秀才,或為舉人,即使會試落第,亦可為地方佐貳官,故,臣建議凡考中監生者,可皆按舉人功名對待。”陳子壯道。
“不可,集生,誠如所言,他們本就有功名在身,若為舉人者還可以,若為秀才,考入國子監即可為舉人,恐讓其失去進取之心。”呂大器反駁道。
“儼若公此言差矣,有了舉人功名,是可以做官,但哪個舉人不是以皇榜有名為最大榮耀?所以,不必擔心他們失去進取之心。”陳子壯道。
“不不不,集生,秀才若失去鄉試這個關口,少了一些磨礪,總是不美。此若成例,必然會對科舉製度形成衝擊。”呂大器回道。
“二公何必爭吵?在下看來,明年會試,本是網羅人才臨時之舉,不能成例。若按先朝三年一考之例,應於後年才能開科,故,明年會試應為恩科。既為恩科,則不會成例,所以,在下以為,可按集生公所言,今年所取監生,可皆為舉人功名。”楊喬然見陳、呂二人各執已見,爭論不下,出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