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朝堂爭論氣氛濃(1 / 2)

一聽這話,朱由榔差點笑出聲來:“這老家夥還會搞怪哈,你批判儒術就批判儒術吧,怎麼連人家吳炳還帶上了?”

果然,吳炳再好的涵養也氣得臉色發白,沒好氣地說道:“願聽宋夫子高論!你若說服吳某還罷,若是不能說服吳某,吳某定將你今日之狂言散播於仕林,讓你接受仕林口誅筆伐!”

宋應星並不懼怕,眉毛一揚,朗聲道:“吳大人且安座,聽學生一言。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矣,道德禮教的規範和普及可以說已經獨步天下,試問吳大人,哪朝哪代離開了法家學說?還不是法與禮的共同作用,才有了各朝各代的延續?為什麼就不能對法家的思想進行吸收?究其原因,還是儒家學說天生具有排斥性,盡管事實擺在麵前,也不願去承認罷了。”

“此言差矣!若禮義信人人都遵守,何用法定思想?究其原因,還是聖人學說沒有普及,或者說沒有將之發揚光大到極致,曆朝曆代才會有亂臣賊子。”不等吳炳反駁,楊喬然首先駁斥道。

“楊大人,儒家學說做到極致?人人都克已複禮,確實可以達到大人所想像的理想境界。但楊大人別忘了,先別說能不能做到極致,就算做到了極致,必然會把人的天性泯滅,那勢必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剛才吳大人引用了聖人一句話,說隻要人人克已複禮,焉用稼。事實證明,這句話並不全對。我大明自太祖開國,一直以儒家思想治國,克己複禮雖未達到極致,但也不遠矣。為何在天災人禍麵前,百姓不能守禮,反而起來造反?若按聖人之言,百姓不是應該寧可餓死,也不會造反?據聞陛下曾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決定意識,學生深以為然。人隻有吃飽穿暖才有可能守禮,最基本的生存都解決不了,要求百姓守禮,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再回到剛才的話題,學生這本《天工開物》,若是推行開來,對農業、軍事和工坊都大有裨益,地裏可以打更多的糧食,工坊可以織出更多的衣物,軍器營可以鍛造出更多更好的兵器,與國與民有利。學生想不出三位大人有何理由反對呢?”

一席話說完,理義頗深,而且還夾雜著皇帝的聖訓,吳炳、呂大器和楊喬然都不說話了,他們也想不出如何反駁。

“管子曾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宋夫子所言,甚合管子治國輔政之道,黃某佩服。”黃宗羲這時候站出來,給宋應星助拳來了。

“陛下,列位大人,史上所記載的戰爭大都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每次統一之戰也都是從北方興起,席卷而南。臣昨晚讀書至此不禁掩頭沉思,為什麼戰爭易起於北方?而鮮有從南方而起?難道是北方的儒家學說不盛?禮教沒有育化北方之民?這個答案顯然是不正確的,戰爭的興起成因很多,但絕非如此。後來,臣經過深思,還是從陛下所言‘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之中得到了答案。北方易起戰亂的根本原因,不是禮教不盛,而是北地多貧瘠,北人多苦,為了更好地生活,他們必須往南打,以掠取更多的資源。這是北地多戰亂的根本原因,自然也能解釋通南方為什麼少戰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