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兄弟二人分別於萬曆四十七年和天啟、崇禎年間三次參加會試,均告失利,之後就絕了科舉之心。
宋應升確實做過恩平縣令,也做過廣州知府。不過,在隆武二年,隆武朝滅亡之後,服毒殉國。
如今他活的好好的,說明是自己改變了曆史進程,也挽救了他的性命啊。
……
這些信息對上了,完全對上了。宋應星必是《天工開物》的作者無疑。
朱由榔心頭狂喜,但卻是沒有表現出來,而是非常冷靜展現了一個睿智的、開明的帝王形象。
宋應星的出現,不能不令他狂喜。
作為後世人,朱由榔比誰都明白科技興國的意義,這不但關係到能否順利快速地收複大明江山,而且還關係到中華民族是否始終屹立於世界最高巔的萬年大計。
他穿越之後,始終注重收納科技人才,像哈提斯、焦泥、姚德三和張念寶。前兩人不過是泰西人,朱由榔重視的是他們的泰西人身份,希望通過他們將西方的科學知識引進來,而後兩人隻不過是兩名工匠,但都得到了朱由榔的重視。
這四個人都算不上真正的科學家。
在他眼裏,徐光啟最為合格,可他已經作古。
每每想到這些,朱由榔就深感遺憾。
可他卻忘了,當世還有一個大科學家,就是宋應星。
宋應星編撰的《天工開物》初刊於禎十年,問世距今已經十年了。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朱由榔沒弄明白,此書已經問世十年,不知道為什麼,怎麼沒有流傳開來。
想來原因無非是兩個。
一是此書不被士大夫所看重,覺得那是記載“奇技淫巧”的書,於治國安邦無有益處,或者益處不大。
二是天下大亂,原來的社會矛盾迅速轉化為民族矛盾,士大夫不是忙著反清複明,就是忙著迎合大清,意圖在新的朝代到來之際謀一個安身立命的好地位,所以學術和思想的傳播幾近停止。
朱由榔需要技術,也需要科技人才,而宋應星在成書過程中,必然接觸和認識了大量工匠和各行各業的人才。所以,用好他,必然就解決了這兩方麵的大問題。
“宋應星今年應該已經六十歲了,不知他身體如何?如果身體夠健康,那我可真是撿到寶了。按曆史記載,他的壽數八十,身體應該沒有大問題吧?”
朱由榔如此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