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有其他什麼方法嗎?”唐江問艾法“用來製作工具和武器”
“那就比較簡單了,首先製作“母範”也就是模型,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種質料,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視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劍,可以用竹、木削製而成;較小的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
不過使用陶範最為常見。陶範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並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幹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麵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
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幹燥,紋飾要在其幹成適當的硬度時雕刻。
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隻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範。
製範亦要選用和製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說來,範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
範的泥土備製須極細致,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適當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複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範時才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範技術性很強,是塊範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於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鏃等,隻需由模型翻製兩個外範即可,此種外範稱為二合範。簡單來說就是用兩塊陶土把模型壓在中間,再流一個孔,可以倒入銅水,等銅水幹後打開就行了。”
唐江理解了一下,似乎並不太難。“那麼怎麼才能找到銅礦呢?”唐江問艾法。
“一般來說青銅含銅量在67.01~91.99%之間,含錫量在3.48~13.64%之間,含鉛量在 0.1~24.76%之間。但含鉛量高能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
孔雀石就是自然界存在的銅礦石,學名堿式碳酸銅(Cu?(OH)?CO?),產於銅的硫化物礦床氧化帶,常與其它含銅礦物共生(如藍銅礦、輝銅礦、赤銅礦、自然銅等)。含銅量較高,含銅可達10—20%或更高,適合早期人類文明接觸使用的銅礦石。
一般銅礦都分布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破裂接觸帶上,因大氣降水和淋濾作用,地表麵的銅元素在接觸帶中相對集中,出現了銅品位自上而下逐漸富集的現象,形成氧化礦富集帶!每當大雨過後,表麵就暴露出許多孔雀石和其他銅礦石碎塊,俯拾即可。”
哦,那看來還不算太難,唐江被艾法科普後,決定安排人先去找尋銅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