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婚禮結婚了,舉國上下歡慶了一整個月,雖說武後已然退位,但朝中的諸位大臣,仍以武後為首,
縱觀我們的武嬋,不知不覺,嫁給阿瞞已有兩年,兩年中,武嬋親身經曆了韋皇後的亂政陰謀,自從李顯皇帝登基之後,韋皇後便已開始插手政事,說句心裏話,武嬋其實覺得,韋氏很可憐,憑心而論,韋氏其實挺有能力的,精明,能幹,亦是才華橫溢,若論她幾次為國中大事所做出的決定,武嬋便覺得,若是把她放到現代,絕對是一位可以,叱吒政壇的女強人,隻可惜,韋氏既沒有武皇後的機遇,亦沒有投胎個好時代。
可是,話又說回來,武皇後當年稱帝,乃是受高宗皇帝的臨終囑托,方才上位稱帝的,在者,武皇後,雖前後侍奉太宗帝與高宗帝,卻深受兩位皇帝的寵愛啊,早在太宗皇帝時,武後便已常伴君測,為太宗皇帝代筆批折了。
到了高宗帝時,更是由於高宗皇帝,身體孱弱失常頭痛,方在皇帝病痛無法上朝之時,才代為向眾臣子轉達聖意而已,兩位皇帝在位期間,武後卻從未有過自己當皇帝的念頭,那時的武後,不過是一位,一心想要輔佐自己夫君的妻子而已。
而當高宗皇帝臨終之時,才將皇位,將這大唐天下,交付於皇後,並懇請皇後替他李家管理好這偌大的國家。
況且,自武後登基稱帝十五年來,為這李氏天下,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得眾臣子與百姓的稱讚啊,可再看韋氏,縱有才華能力,卻一心想要將這李氏大唐,盡收入她韋氏家族的口袋之中,這又怎能被李氏兒孫所讚同?
可當太平公主就此事找到阿瞞時,阿瞞卻不知為何拒絕了太平公主,拒絕了這位從小一直疼愛他的姑姑,而理由,卻是隻羨鴛鴦不羨仙,此時隻想與武嬋廝守終生,不願稱帝,令武嬋傷心分毫,不願嬋兒卷入這後宮的明爭暗鬥。
當武嬋從太平姑姑口中得知此事時,心中既是感動又是難過,曆史的年輪,是不會因為她武嬋改變的,雖然自己的出現,或多或少改變了一些過程,但,也僅限於這過程而已,當時,便回複了太平公主,說阿瞞,定會為這大唐出一份力,可她知道,這一次,阿瞞,便是要真正的踏入群臣的視線,踏進這曆史的舞台之中了,千百年後,阿瞞與她,與彩頻,與楊玉環的故事將會廣泛地流傳於市集之中。
而這次的韋氏亂政,與太平公主的政壇變故,也將永遠記載於曆史長河之中。
雖已知曉阿瞞最後的結局,可在那次奪位戰中,阿瞞等人,均是九死一生,事後,阿瞞將自己的父親旦,推上了那華麗的寶座之中,而武後,卻在此次變故中,變得愈發的蒼老。
終於,這位中國曆史長河中,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旦登基之後,便一病不起,阿瞞與武嬋時時陪侍在側。
公元689年,武後開始糊塗起來,時而清醒,又時而迷糊,清醒時,武後仍說道:“在她這一生中,從未有為自己活著的時候,真正開心的日子,也隻有在感業寺的那些年,雖然清苦勞累,卻不用為這後宮爭鬥,為這國家大事揪心。”
還說:“隆基一直是她最為看中的孫子,因為,在這眾多的的李氏兒孫裏,也隻有隆基最像他爺爺,李世明,無論學識,膽識……”
這一次,武嬋終於知道,其實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把武後當成了自己最親的親人,而如今,看著這位八十高齡的祖母,再神智還算清醒之時,仍然會為自己,為阿瞞費心周全著,鼻尖微澀,武嬋隻得哽咽著勸著她。
武後卻突然吩咐她拿道聖旨來,雖不知武後在這瀕臨之際還要說些什麼,可她卻知道,或許,這道聖旨,便是武皇後這一生中的最後一道聖旨了。
不一會聖旨寫好,武後拿與武嬋,武嬋看去,隻見聖旨上字跡雖有些潦草,卻仍不顯執筆者的虛羸。
聖旨是武後寫給李旦的,大致內容卻是要皇帝立隆基為太子,立王氏為皇後,武嬋為惠妃。
阿瞞有些不滿,說道:“皇奶奶,您既要我坐著未來的皇帝,可為何卻又讓嬋兒隻做個妃子啊?您明知道,如真是孫兒登基,定是要立嬋兒為皇後的。”
微笑著擺手安撫了隆基,武後緩緩說道:“本宮何嚐不知道我孫兒的心意,何嚐不心疼嬋兒?可是正因為奶奶心疼你們,才最後一次為你們頒下了這道聖旨啊,本宮不願我的孫兒因我武氏一族為難,更不願我的好侄孫女將來因這皇後的位子受盡責難,也正因為奶奶知道我孫對嬋兒的心意,就算嬋兒隻是個妃子,隆基也會將她保護好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