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這一回方將軍有些與朱令的舉動相同。
因為這件公文實在是有些過份,他實在不知道是不是應當語氣激烈的頂撞一下。
此前他向長安報捷,同時送上專門公文為衛長風請功,要知道任命常將軍可不是一件小事,常將軍和常將軍以上的官職,都要報兵部批準。
他本以為,此次如此大功,無論如何任命衛長風為常將軍也應當沒問題,但沒成想,兵部公文來時卻是大出意料之外。
公文中先是對方鎮海大加讚揚,說方鎮海與眾將能一舉攻下東豐西豐,實乃大功一件,還望再接再厲,拿下遼源。
接著,話鋒一轉,卻又對方鎮海大加斥責,說方鎮海誇大困難。此前先是說自己不理解朱“侍郎”的計策,又報說遼河阻路,種種叫苦,實在不象大漢軍人所為。還好皇威無邊,朱“侍郎”的妙計終於成功,望此後多加小心,盡心盡力,不要再亂叫苦等等等等。
至於給衛長風請功之事,公文表示,任命常將軍是大事,雖然衛長風功勞不小,但隻此一功,不足以任命其為常將軍,除非“一役三功,功功皆足以服眾之心”,才能考慮任命。
公文最後,赫然簽著兵部侍郎朱令的大名。
方鎮海隻能咬牙。
看來真要恭喜一下朱將軍了,進入兵部當侍郎了,以後再變成兵部司馬,就可以獨掌兵部,那時,漢軍眾將就沒得玩兒了,無論多大的功,肯定是有過無功。
你看,這位朱侍郎才一上任就來了個威風鑼鼓。方鎮海和眾將流血流汗的打下東豐西豐,大敗東胡軍,在他的筆下,不但無功,反而有過,隻是人家大度,不再追究而已。衛長風的功,自然也休想去提。你想,如果說此役是衛長風的功勞,衛長風的計謀,那朱令的計策在哪兒?提了衛長風,不就是在說這一戰根本不是朱侍郎運籌帷幄?
方鎮海拿著這公文已經看了很久了,他一直定不下主意,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如果簡單的表示同意公文所言,以朱令的心理,以後隻怕會變本加厲,更加囂張,何況此次大勝,怎能沒有封賞?那不是傷了將士的心,昧了軍紀國法?但如果強力頂撞,朱令這個人雖然不敢與方鎮海正麵決鬥,但耍個手腕,玩兒個陰著卻是很厲害,君子好對,小人難纏,方鎮海也真有些畏懼。
他拿著公文,看起來好象在看公文,實際上他隻是在腦海中不斷的思考著這個問題。
大帳內靜靜的,沒有人出聲,雖然眾將已經聚齊了好一會兒,但所有人都極為安靜,與此前方將軍聚將後的人聲鼎沸完全不同。因為人人都知道,方將軍現在肯定有大難題。
方鎮海當然知道眾將的反應,他呆呆的又看了一會兒公文,終於一咬牙,拉過紙來,提起筆寫道:大破東西二豐,第一功;連弩神器再現,第二功;尋回尼娜公主,第三功。功功光如日月,眾將皆服。三功已至,請兵部加賞,衛牙將當為常將軍!
寫罷,他啪的把筆一扔,對眾將說道:“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