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圍攻洛陽【三】(2 / 2)

這時,陰沉沉的天空中忽然飄起冷絲絲的細雨。雨絲斜斜地打在臉上,不禁令人感到一種切入骨髓的寒意,一些唐兵被寒風冷雨吹打得忍不住打起了寒戰。李世勣見鄭兵遲遲不肯出城應戰,又見自己手下正忍饑挨餓,皺眉想了想就決定撤回營中。接著,幾千人馬就尾隨著李世勣,向不遠處的新建唐營策馬跑去。此時,天空中的雨越下越大,夾著冰雹打在地麵,發出一陣陣哢嚓哢嚓的響聲。雖說已是二月了,可這兒仍然被嚴寒包裹著。

回到營地,李世勣立馬就跑到秦王的營帳中,向正在跟杜如晦、屈突通議事的李世民回報出戰情況。李世民聽說鄭軍隻放箭不出兵,那兩道又濃又黑的劍眉不由得微微皺了起來。他知道,王世充這是在跟自己玩堅守不戰的把戲。也是,洛陽城池堅固,且糧草充足,他根本用不著急於求戰。可李世民這一回卻不像往日那樣沉得住氣,他很想即刻引鄭軍出城,在城外與他們決一死戰。

李世民之所以如此迫切,是因為他心裏清楚洛陽之戰拖得越久對自己越不利。這不利因素有兩個方麵,一是時間過長,即便軍中不缺糧少草,將士也會因疲憊不堪和思歸情緒而漸失鬥誌,有損士氣;二是若不能盡快攻取洛陽城,就必定會受到竇建德援軍的威脅。盡管他明白自己與竇建德之間必有一戰,但他還是希望能夠先將王世充拿下,然後再集中兵力幹掉了竇建德。這樣,唐軍便可以避免兩線作戰的艱難,獲勝也就更有把握了。

然而現在看來,李世民的最佳計劃很可能要因王世充的堅守不戰之計泡湯了。為此,李世民忍不住當著杜如晦的麵輕歎了聲。不用問,杜如晦也明白秦王在為何事而煩憂。他明白,李世民是在為王世充不肯率軍出城與自己決戰而發愁。其實,他又何嚐不是這樣。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種比較淡然的方式來麵對這個頗為棘手的問題。他知道王世充肯定是不會輕易出動,這一者是因為對方想憑借城池堅固糧草充足這一有利條件與城外唐軍相抗衡,二者是王世充想利用竇建德的援軍裏應外合,一戰而全殲唐軍。正因這樣,他可以斷定王世充一定不會棄城應戰,當固守城池,以待生變。既然對戰局看得如此透徹,他當然就不會像李世民那樣焦慮不安了。所以,當聽到李世勣的彙報時,他一臉平靜,如同跟什麼也沒發生一樣。

李世民瞅見杜如晦如此淡定,頭腦也突然莫名其妙地冷靜下來了。低眉沉思了會兒,他便令李世勣回營休息,且按兵不動。李世勣應命而去,他也認為想引敵軍出城是不可能的事,要想盡快攻取洛陽,那隻能是采取強攻這一直截了當的計策。不過在秦王沒有開口之前,他不敢向他提出這個建議。也是,李世勣此人智謀超群,且為人十分謹慎,不到關鍵之時,他是不會輕易向秦王提任何建議。

李世勣走後,李世民接著又跟杜如晦和屈突通談論軍務。主題自然是關於引蛇出洞之計,因為隻要王世充肯命軍出城作戰,李世民認為就一定能夠將他徹底擊敗,奪取洛陽,平定鄭國。因此,他不可能會輕易放棄這個自認為的上上策,決定明日繼續遣軍前去罵陣。屈突通生性耿直,他認為這回秦王有些失策了,就直言此路不通,當另尋出路。這令李世民有些不高興,立即沉下了臉。

杜如晦為人比較活泛,他知道秦王個性中有固執的一麵,認定的事別人很難改變,也就不想就此事直截了當地提出反對意見,以便得罪李世民。因此,他對李世民的決定采取了模糊的策略,既不否定,也不讚同。李世民見杜如晦如此笑而不語,以為他是默認。當下,他便把這事定下來,並決定由程知節來執行。他認為程知節此莽漢罵陣倒是有一套,定當不會讓他失望的。

然而,這一回李世民又失算了。盡管程知節領著部下人馬站在城門之下把王世充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那巨大的聲音幾乎都要把天頂掀翻了,但王世充依然是充耳不聞,臉上始終掛著一絲得意的笑,而且他還遣黃門侍郎薛德音一次又一次地敦促段達、楊公卿、張績和郭什柱四門統領無論如何都必須堅守城池,不得出戰。這樣一來,程知節冒著呼呼寒風,有失身份地大罵了半日,也不見湊效。末了,他突然靈機一動,就命部下解甲棄械,盤坐於潮濕冰冷的地上,盡量擺出副無比懈怠的樣子,以誘敵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