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心機(1 / 2)

這邊廂,白不信連連發令,命劉七引一千人展開在左側,陳慶之引一千人展開在右側,他自領千人同衛青一起居中,等待敵人到來。

不一會兒功夫,左右兩側同時現出金軍旗號,這兩隊金軍本是約好了同時抵達這裏,然後劫了糧草就走,沒想到糧草沒劫到,卻見到了三千漢軍,一時也不敢過分進逼,隻是離漢軍不遠排列著。

白不信看了片刻,轉頭問衛青:“衛都統的意見如何?”

衛青隻說了一個字:“撤!”

白不信立刻點頭:“好。”隨即發令,慢慢後撤。

石遷在一邊看著,心中大是疑惑,不明白這勢均力敵的情形下為什麼要後撤?

其實不止他不明白,劉七和陳慶之也不明白,甚至白不信都不大清楚衛青為什麼要主張後撤。但劉七和陳慶之隻能堅決執行命令,而白不信則早已養成了習慣,戰場上一旦衛青做出決定,他一定服從,理解的當然服從,不理解的也堅決服從,以理解加速服從,在服從中加深理解。

金軍麵對陣容嚴整的漢軍,人數上沒有大的優勢,不敢隨便發起攻擊,隻能跟著漢軍向前,而漢軍則不緊不慢的相互掩護著分批後撤。

夜色慢慢降臨,陽光已經沒入地平線之下,漢金兩軍的戰士仍然緊張的對峙著,慢慢移動著。

白不信突然輕笑了一聲。

衛青心中奇怪,看著白不信。白不信搖了搖手:“沒什麼,我終於明白你為什麼主張後撤了。”

衛青頷首微笑。

大道者無形。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他麵對與自己旗鼓相當的金軍,卻主張主動後撤,正是以退為進,反客為主。他們後退會退向哪裏?當然會退向大營。他們這一退,一則掩護了糧車,以防金軍繞過他們去攻擊運糧隊,二則接近了自己的大營,可以更快得到支援,三則誘使金軍接近漢軍大營,使漢軍更安全,金軍更危險。

如果金軍不跟來,漢軍本就不必打這一仗,這一仗勝無所加,敗有所減。勝了,也不過是成功掩護了糧車,但一旦失敗,金軍就可以直接去追襲糧車了。所以金軍如果不跟來,那就正好,他們安全達到目的;如果金軍跟來,金軍每前進一步,就離漢軍大營更近一步,離金軍的安全線更遠一步。等到糧車安全抵達大營,漢軍就沒什麼顧慮了,那時或戰或不戰皆可,戰而勝,金軍逃命需要跑的距離就更長了,戰而敗,則安然退入大營。

這就是所謂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白不信不是想不出這個計策,但讓他麵對突發敵情片刻之間判斷出如何做是最好的,的確是在讓他“挾泰山以超北海”。所以直退了這麼久,白不信才終於想明白。

白不信望著衛青的目光充滿了敬佩之意。

他心裏暗暗慶幸,慶幸自己居然碰到了這麼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並且和這個人成了兄弟。他知道,衛青就好象正從海麵下逐漸顯露出來的奇峰,正在不斷的上升,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他成為帝國的擎天巨柱,現在他所需要的,僅僅是時間而已。

衛青卻沒有注意到白不信的目光。他的目光正望向金軍,若有所思。

“白參將,我們好象犯了個錯誤。”衛青突然說道。

“什麼?”白不信一時沒回過神來。

“我們不該這樣撤退,”衛青歎息道,“應當一開始就和金軍拚命,擊敗他們,然後帶著糧車全力逃跑,有多快跑多快。”他的臉上滿是自責,“這一回,我大錯特錯了。”

白不信感覺自己的腦袋不夠用了。

為什麼?沒有哪個將領會在勢均力敵的狀態下和敵人拚命的,根本沒有必要啊。何況如果勝了,為什麼要全力逃跑?

衛青知道白不信不明白,他隻問了一個問題:“你猜猜,金軍為什麼跟了咱們這麼久?”

石遷走在一邊,心裏暗笑,他感覺著這指揮打仗也太簡單了,一個都統居然連這種問題都要問?這種智商都能當都統,那他石遷怎麼也能當個將軍吧?

白不信好象也有同感,至少他是認為這問題沒什麼難回答的,他張嘴正要回答,突然臉色變了。

是啊,他們為什麼會跟了這麼久?難道金軍就不知道他們正越來越接近漢軍大營?就不知道這樣對峙下去等糧車一進漢軍大營他們的跟蹤就變的毫無意義?那麼為什麼他們會這麼一直不既不離的跟下來?

白不信一下子想明白了衛青的意思,失聲叫道:“現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