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初為人父的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茲傑拉德帶著妻子澤爾達·瑟裏和嗷嗷待哺的女兒法蘭西斯,把家搬到了長島——紐約著名的豪宅雲集之地。與菲茲傑拉德比鄰的,大多是新晉的社會名流,其中就包括作家瑞因·拉德納、演員留費德茲和埃德·維恩。

當時菲茲傑拉德年方二十六歲,而且並無可以倚仗的祖蔭——他父親曾經離鄉別井,從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不遠萬裏奔赴東部的紐約州布法羅市謀生,一度供職於寶潔公司,但被辭退之後,隻能萬般無奈地舉家黯然西返。菲茲傑拉德能夠過上如此闊綽的生活,是因為他那出類拔萃的才情和少年成名的運氣:他在1920年出版的處女作《天堂的這邊》(This Side of Paradise)首印隻有三千冊,但三天便告售罄,隨後一年加印了十一次,總銷量達到了近五萬冊。這本書給他帶來的不菲版稅(五萬冊的版稅近一萬兩千美元,可供參考的是,當時普通人能找到日薪五美元的工作就算走運了)倒在其次,對他的經濟收入更有助益的是,搖身變為文學新星的他,在給各大報刊撰寫短篇小說時,可以獲取更高的稿酬。

這段時間正是菲茲傑拉德人生中最意氣風發的階段:貌美如花的妻子澤爾達尚未罹患精神分裂症,在各種社交場合與他出雙入對,一起被視為爵士時代的代表人物;而他的第二部作品《漂亮冤家》(The Beautiful and Damned)已經在《大都會雜誌》連載完畢,並在當年3月出版,首印兩萬冊賣得很快,出版社又加印了五萬冊。正是在這個時候,菲茲傑拉德開始構思《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20世紀20年代不僅是菲茲傑拉德個人的黃金歲月,對整個美國來說亦是如此。從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落幕,到1929年華爾街股災引起的大蕭條來臨,這十一年被稱為“爵士時代”(Jazz Age)或者“熱鬧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在此期間,美國的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麵均取得長足的進展,順利地晉升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並成為現代消費主義的發源地。

隨著戰爭的結束,許多複員軍人從歐洲回到美國,這些人由於擁有大量的退伍費,給市場帶來了強勁的消費需求,美國的經濟因之迎來了騰飛的階段。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經濟現象是汽車產業的異軍突起,僅以福特汽車公司為例,該公司的首款量產車(Model T)在1927年停產之前,總銷量高達一千五百萬輛。汽車的迅速普及帶動了高速公路的興建,也催生了汽車旅館、汽車服務站、二手車銷售等新興行業,更加速了城市的擴張進程。從美國的曆史來看,20世紀20年代和50年代、90年代是其經濟發展最迅速的三個時期。

在社會方麵,最大的進步出現在1920年:當年8月18日獲得批準的《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禁止美國各州和聯邦政府因性別因素而立法限製任何公民的選舉權,美國婦女由此獲得了選舉權。這種女權主義的勝利,加上新湧現的大量適合女性從事的文職崗位,如電話接線員、打字員、會計等,促使當時的美國女性開始走出家門,初步擺脫男權的控製。這種新自由體現在衣著打扮上,則是男性化的傾向。女性政治權力的增強和經濟收入的獨立又和新的學說(主要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結合起來,共同造成了傳統婚姻、家庭觀念的瓦解。而美國城市化的進程也在1920年取得實質性的飛躍:正是從這一年起,美國的城市居民開始多過農村居民。

文化上最值得一提的新局麵當然是爵士樂的出現。爵士樂流行的客觀條件是無線廣播技術的成熟和大量無線廣播電台的設立。1920年8月31日,全世界首個新聞廣播電台在密西根州底特律市成立,緊接著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市也出現了美國首個商業廣播電台,而最早的定期娛樂廣播節目則出現在1922年。數以千計的廣播電台使那些家裏有收音機的人們無需到酒吧,隻要在客廳便能欣賞各種新潮的音樂,爵士樂因此應運而生。爵士樂源自底層的非洲裔美國人,但它最大的受眾群體卻是美國的白人中產階級,而爵士文化的中心則在美國兩個最大的城市——東部的紐約和中部的芝加哥。在快速城市化的社會背景中,象征著城市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爵士樂吸引了大量想要逃離沉悶鄉村生活的青年男女,迅速成為當年最主流的文化現象,乃至人們習慣於用菲茲傑拉德發明的“爵士時代”來指稱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