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頭挑開了,二人便逐漸越談越暢。
“我記得,董卓、李傕,‘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與如今曹公的作為無異。”
朱鉉心內又明了一分,隻搖頭歎道:“我雖為驃騎,但無實權。更何況,即將南返。”
董承這才得知,朱鉉要回會稽了。
“哦···你要回會稽?”
“嗯!而且,不久後,若無大礙,我嶽父將入朝。”朱鉉答道。
董承何等精明,立刻明白了,這是曹操在抓人質。
“你情願他入朝?”
“不情願又如何?”
說到此處,二人都沉默了。
接下來的話,要好好思量一番。
待到董承想定,既然來了,有些話還是要說的再透徹一些。
“若曹公自棄於天下,你當如何?”
“自棄天下?”朱鉉沉吟道:“我自會稽起兵,相助於曹公,正為他忠心報國,不似其他人那般,隻為個人生死榮辱。難道,曹公會走到那一步?”
董承似乎更有把握,微微一笑,言道:“人總會變的。曹公如今權傾朝野,未必將你真心待如兄弟。否則,何來你嶽父入朝之事?”
“這倒是!曹公此為,似乎頗為不信任我。您也這麼看?”
“當然是這樣!將軍這都能忍,我真心佩服。”
二人似乎越說越投機。
朱鉉到後來,幹脆請教道:“不知,我該如何做?您才以為是對的呢!”
這是要董承說明來意了。
董承自覺把握十有八九,可以向朱鉉吐露一二了。
“將軍,若天命所歸,命你除賊,敢否?”
天命?獻帝為天子,他的令旨,自然為天命。除賊,不特指,不點破,但包含了一切獻帝認為的反逆之輩。
朱鉉深思熟慮一番,話語其中包含的內容,非同小可。
天命,極可能就是天子之命。除賊,雖未明說,但似乎曹操無疑。
如何作答?可真草率不得。
許久,朱鉉都未作答。
董承反倒心內竊喜。為何?若朱鉉急急回答,必然是敷衍。考慮這麼久,看來,朱鉉並非完全心向曹操。
其實朱鉉心中,若天子之命,倒真不見得會去遵旨。民權應大於皇權,這已是有定論。
但曹操若是學董卓、李傕,倒行逆施,天怒人怨,天下人皆喊殺,則自己也義不容辭。
想定了,朱鉉答道:“天命所歸,自然遵從。”
董承哪裏料到,朱鉉口中‘天命’與自己的‘天子之命’,是兩回事。
當下,董承大喜過望。
“將軍,匡扶漢室,非你莫屬!”
朱鉉擺手道:“天命所歸者,豈能隻在乎我一人?要天下人齊心方可。”
董承點頭道:“此言非虛!如此,將軍啟程之人,我再拜訪。”
各位要問,董承為何不拿出聖旨來?
僅相談一次,便將聖旨掏出,這可能嗎?
即便董承將個人生死度之身外,但這還牽涉獻帝呢。
董承自董卓開始,便深諳危機中生存之道,這麼多年的曆練,早就磨礪了他‘戒急用忍’的個性,甚或有些謹慎有餘。
這一次,隻是當麵試探。其後,還要觀其言察其行,全麵揣摩審視。
待到心內有了三分認知,董承便告辭而去。
來日方長,推翻曹氏非一人之力可為,倒不急於一時,拉朱鉉入夥。
被董承這麼一耽擱,朱鉉回到乘氏,已是入夜時分。
距離城外三十裏,隻見牽招、梁習率領數百鯤鵬騎而來。
朱鉉詢問得知,因其遲遲不歸,辛毗等人憂心,派出牽招、梁習前來迎接。
回到乘氏,朱鉉於路途之事不做解釋,更未將董承之名說出。
部下隨扈,都知道規矩,自然無人多嘴私下亂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