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義從見有援軍前來,趕緊撤走了。
袁紹得救後,甚為感激崔巨,從此對他一力重用,這是後話。
而後,袁紹便在重重保護之下,到達逢紀軍中。
見袁紹無恙,逢紀鬆了口氣,才指揮全軍一起向公孫瓚大營行進。
麴義、顏良和朱鉉等人正在殊死廝殺。不知為何,逢紀援軍遲遲不到。他們又哪知道主帥被圍之事,暗怪逢紀行軍緩慢錯失良機。
公孫瓚趁著這個機會,收攏部隊,把對方騎兵圍困在大營中。
朱鉉見公孫瓚親自出馬,便率領手下騎兵直取公孫瓚。
麴義、顏良、文醜在其後跟進。
鯤鵬騎銳不可當,即使常年與烏丸、鮮卑等遊牧部族作戰的幽州兵,也沒有見過這麼凶猛的騎兵。鯤鵬騎所到之處人仰馬翻、旗幟倒轉。
公孫瓚忙抽調精銳部隊合圍朱鉉。
麴義、顏良、文醜趁機進攻公孫瓚各部,公孫瓚軍又一次陷入被動,人馬紛紛後退。
逢紀見狀,忙向袁紹進言道:“敵軍陣腳已亂,袁公可速命全軍壓上,而後令張頜、高覽率領大戟士直撲公孫瓚中軍,隻要擒住公孫瓚此戰必勝!”
郭圖卻勸阻道:“那樣一來,袁公身邊的人馬太少了,萬一敵軍偷襲,如何是好?還是留下大戟士和數千騎兵保護主帥。”
袁紹大概經過方才的一遭險遇被激發了鬥誌,赳赳說道:“大丈夫行事豈能瞻前顧後,全部壓上去,我等生死存亡在此一戰了!”
果然,逢紀率軍壓上後,公孫瓚全軍幾乎陷於崩潰,隻能勉強與袁紹軍膠著在一起,四下裏逃竄的士卒亦是不少。
張頜、高覽率領的大戟士跟著衝上來,成為壓垮公孫瓚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朱鉉、麴義等人見袁紹放手一搏,士氣更加高漲,拚了命的向公孫瓚軍衝過去。
此時,負責包抄的趙融、牽招又率人自後營殺入,兩廂裏夾擊,大破公孫瓚軍。
整個界橋屍橫遍野,血染沙場,丟棄的武器和輜重比比皆是,殘肢斷臂散落一地,如同屠宰場。
公孫瓚沒想到袁紹部下竟然如此勇猛,自己馳騁東北邊疆數十年,一向沒把中原部隊放在眼裏。不料,幾個月來連戰連敗,恐怕也是天數使然。遂哀歎一聲:“天要亡我,不必再連累眾軍。袁紹要殺的是我,你們都走吧!”
部將田豫上前哭求道:“隻是一戰失利,將軍何必英雄氣短!回幽州再做謀劃。”遂命人護著公孫瓚先行撤退,自己率軍抵擋朱鉉等人。
朱鉉軍中猛將閻行見田豫死戰不退,拍馬上前與田豫鬥在一起。
閻行驍勇彪悍,隻三回合便將田豫打落馬下,田豫部下拚死將其救下,將其扶於馬上,保著他舍命殺出。
界橋決戰,最終以袁紹大獲全勝,公孫瓚喪失全軍而告結束。
公孫瓚先退往渤海郡,又留下公孫範守渤海,自己回幽州去了,從此公孫瓚隻能窩在幽州苟延殘喘。
此時正值八月,恰恰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界橋戰場屍骨累累,在炎炎烈日暴曬下,發出陣陣惡臭,袁紹卻在這場血腥的殺戮中走向輝煌,攀至人生新的高點。
雖然後人多評價他色厲膽薄,好謀無斷,但自天下紛爭以來,袁紹穩紮穩打,逐步取得了冀州成為自己的根基,進而與公孫瓚決戰界橋,最終奠定北方霸主地位,上天真是待其不薄。
界橋戰役可謂凶險異常。袁紹先是丟失魏郡和治所鄴城,繼而單經、田楷自兗州、青州兩路偏師襲來,看似袁紹即將不敵,但終被他一一化險為夷。
這其中,朱鉉、曹操居功至偉。
也算是天助袁紹。曹操窮途末路前來投靠,朱鉉為保大漢東北邊疆真心相助,才成就了袁紹一番霸業,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而此時的朱鉉,也正在擔心袁紹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公孫瓚,一番心血莫要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