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欒走後,朱鉉開始著手選練步兵和弓弩兵。曆史上吳起所練魏武卒士兵手執一支長戈、身上背著五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12石)、同時攜帶三天軍糧,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急行軍一百裏還能立即投入激戰,其選拔之嚴格可想而知。
朱鉉思忖越人身材矮小瘦弱,不能像魏武卒一樣要求,再者戰國時期武器裝備偏重,不似漢代士兵負重已大大減輕,但仍要求負重三十斤行軍五十裏尚有餘力者方能入選,因此多從鄞縣西南山區之民和北方流民中選取。山民吃苦耐勞性強且奔走如飛,北方流民身材魁梧力氣則要比一般越人大許多。
如此這般,才選定一千名步兵號“飛熊”;兩千名弓弩兵號“無當”。將所餘麟衛軍八百人編為“探馬營”,作戰時可化整為零深入敵人腹地探查消息、偷襲敵人糧隊、以小股部隊襲擾敵方大隊人馬。
因會稽郡安置流民頗見成效,大量流民湧入,僅鄞縣便又新增數萬。朱鉉請得楊懿同意,將其中一部分流民安置在自己部隊駐紮的鄞縣城外西南處,不向官府繳納賦稅,隻將每年收入的四成交與朱鉉為軍餉。王朗也大力支持朱鉉練兵,從府庫撥錢糧相助。
雖然如此,朱鉉仍怕這樣會加重百姓負擔,便請裁撤原有老弱軍士,隻留五百精壯之人負責縣城內治安,同時在全縣百姓中大肆招募義兵。這是效仿文正“義倉”做法,義兵不發軍餉,忙時務農務工,閑時聚集操練。
朱鉉要其堂弟朱瞻負責義兵,若有戰事,一日之內全縣萬餘名義兵能馬上集合待命。雷家四兄弟則分別訓練“飛熊軍”、“無當軍”,常奎負責“探馬營”,朱鉉居中調度巡查。
秋收之後,糧食又是大豐收,水利諸事也馬上展開。因此事對縣中各人均有好處,大戶們出錢出糧,小民們踴躍充當勞力,再加上王元瑋精通水工,楊懿、文正全力配合,朱鉉也帶所屬將士充當先鋒,所以進度甚快。
不知不覺已到188年的春節,期間張欒多次派人送回消息,稟明諸事順利,最後一次收到消息,張欒等人已準備進入西域,但從此之後便杳無音信了,朱鉉不禁擔心起來。
過完年後,朱鉉又開始加緊訓練士卒,還多次請陳平來指導。不知不覺已到夏收之時,因部分水利工程已完工,雖然今年雨水不足,但鄞縣仍然豐收,楊懿、文正等人甚是欣慰,更感動於王元瑋不辭勞苦,日日奔波於堤壩、湖堰才有今日之效,忙為他向王朗請功。
又過了一段時間,張欒突然傳回來消息,朱鉉方知張欒等人已到武陵郡。朱鉉甚是歡喜,請得楊懿同意,便在城北平原之地劃出一大片荒蕪之地做馬場和騎兵駐紮之地。半個月後,張欒果然帶領人馬回來了,中間還參雜了一些長相奇特穿著異類的西域人。
朱鉉設宴為張欒和馬家兩兄弟接風,席間交談時得知,張欒等人自祁連山軍馬場出發一路向西,經過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直過玉門關,經由山國、車師前部進入烏孫國境內。在烏孫國,果然發現了朱鉉所說的奔跑速度奇快無比的西域神馬。這種馬不似山丹軍馬那般矮小粗壯,都是頭細頸高、四肢修長、輕快靈活的高大馬匹。張欒當即精選了兩千匹,並在當地人的指引下去往更西邊的古大宛國境內購得了百匹傳說中的“汗血寶馬”。當地人對張欒帶去的中原所產物品甚是喜愛,所以張欒隻花了少部分的金銀珠寶,大部分是用物品交換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