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請教文正(2 / 2)

張欒不禁有些懷疑,就問:“他這麼大的功績,為何不提拔他呢?”

文正似笑似罵的吱聲說道:“誰叫他不是士族大家出身,親朋之中當官之人不多。且元瑋此人性情耿直,動不動為民請願,與上司中多有得罪,沒罷官還鄉已屬不易。”

朱鉉心下暗歎:“有功者不賞,有罪者不罰,碌碌無為者不論其失職之罪反得升賞,天下焉能不亂?”想了想又問文正:“我與元瑋有‘文王之約’,實是關心太守、刺史大人會不會現在就派人去抓他。”

文正嗬嗬笑道:“絕對不會,這一點你可放心。刺史陳溫,郡守王朗皆非糊塗之人,對王元瑋甚是了解。此人心高氣傲,做事雖莽撞卻敢擔當。如此,陳大人、王大人坐收文王識人之名,何樂不為?這種辦法也隻有陳平能想得出來,不愧是‘小張良’。”

此時朱鉉方知陳平被稱為“小張良”,便奉承文正:“先生也是很有智謀,我看也可稱為‘小張良’。”

文正被朱鉉此言說得大笑起來,“朱老弟,陳平自幼無書不讀,成年以後更以天下為其終生抱負,我怎可與他相提並論?再者我乃‘計然’一派,萬事明哲保身而後動,不能比的。”

朱鉉心下後悔自己讀書太少,文正說得自己竟都聽不懂。不過朱鉉卻不是死要麵子之人,請教道:“先生,‘計然’是何門何派?”

文正確實拿朱鉉沒有辦法,隻得又耐心解釋:兄弟,這‘計然’乃國家經濟之道,也就是錢物生產流通,以糧穀、鹽鐵、布匹等財物富國強民,當年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股肱之臣範蠡便是我派中前輩,輔助越王臥薪嚐膽,終於複仇吳國稱霸中原。留有計然七策:

捐貨幣以悅其君臣;

糴粟囊,以虛其積聚;

遺美女,以惑其心誌;

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

遺之諛臣以亂其謀;

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

積財練兵,以承其弊。

相傳此七策乃是春秋末期晉國的一個智謀奇才所授。此人遊曆吳越,收了範蠡做學生。輔佐越王成就霸業後,便飄然隱退泛舟湖海,於陶地以“朱公”名號染指商旅,不到十年竟是富甲天下,被商旅呼為陶朱公。

朱鉉與張欒哪裏聽過這些,不禁暗歎。原本以為讀書枯燥乏味,不如戰場上真刀真槍來得痛快,卻有如此多奇妙之事,難怪人人皆尊重讀書之人。

文正似乎明白了朱鉉的心思,安慰道:“老弟如此年輕,且敏銳過人,隻需常抱天下之誌,勤讀書史磨練閱曆,積累治國用兵之道,他日必能登廟堂之上安邦撫國名留青史。”

朱鉉經文正這番話一點播,瞬時感覺心下清爽了許多,鄭重地躬身道:“願先生常伴左右教我。”

文正笑著搖搖頭:“我所學乃太平時日治國經濟之道,兄弟若想於亂世力挽狂瀾,隻有陳平堪當此任。”

朱鉉卻異常認真,“陳先生我也要請教,你們都做我的先生如何?”文正見朱鉉真心拜服,也就不便再推辭:“兄弟但有用得著文正之處,盡管驅使。”

朱鉉心內甚喜,高興地拍手而叫:“一言為定,到時先生切莫吝嗇指教。”

文正見朱鉉如此,心下也甚是喜歡,當日皆大醉方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