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霸深唔了一聲,將令隨即發出。
夏侯霸的運氣不錯,韓磊剛剛點燃斜穀最後一處約百米的棧道,廖化帶著先頭部隊已經堪堪趕到。
韓磊看著棧道的另一邊密密麻麻的蜀兵,暗自心驚的擦了下冷汗,如果自己再晚來小半個時辰,蜀兵便可以通過這道最後的棧道,死死地堵住大軍前往子午穀的通道。
廖化一刀砍在棧道的木欄之上,曹軍就在眼前不遠處,可是看得見卻夠不到,空有殺敵之心而無殺敵之境。
眼睜睜的看著夏侯霸的大軍迅速的通過,廖化的憋屈萬分高漲,喝令大軍沿著大山向上攀登,占據半山腰的地勢向峭壁下方發出勁弩。
夏侯霸冷厲的看了峭壁之上的廖化一眼,在眾親衛的護擁之下潮湧而去。
馬岱趕到三穀口之時,隻看到數千匹戰馬在靜靜的覓食,子午穀內亂石叢生溝壑眾多,使得曹軍隻能徒步跋涉。
夏侯霸雖然全身而退,西蜀的追擊大軍連負責殿後的夏侯威的影子都沒有見到,不過,能夠收獲幾千匹戰馬外帶一營的輜重,也算是大獲全勝。
遝中的劉山此時也得到了全勝的消息,迭部的曹魏守將在得知司馬懿全軍潰逃的消息之後,明智的選擇了開城投降,使得鄧艾零傷亡取得了西線戰役的最後一場勝利。
站在遝中城外的一座小山之上,遝中城盡收眼底。遠方的群山已經一片蔥翠,不時地還有一群群的鳥雀淩空飛過。
見識了沙場風塵的劉山終於知道,經過這場大戰,自己算是真正的觸摸到了這個時代的一絲脈絡。
從武都攻伐戰開始,到迭部的失而複得,總共曆經了近四個月,雙方共投入兵力達到了駭人的四十萬,在東起上庸西至迭部的上千裏邊境上,展開了亡命的廝殺。
這一次漢魏之戰,讓劉山深有感觸。司馬懿的這次進兵,並沒有得到曹魏上下的大力支持,而西蜀卻是舉全國之兵才堪堪殺敗司馬懿一部兵馬,由此可見曹魏的實力確實強悍。
這一點讓劉山警醒,蜀漢要想走出敗亡的曆史,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西沉的霞光映射在劉山身上,把他的身影拉的悠長。輕輕的踢飛一顆石子,劉山在心底做出了決定。
公元二三五年五月末。
一紙詔書,震動天下。
剛剛班師的劉山在第一次早朝時,便下達了舉行國祭的旨意。這次祭祀的不是先皇先帝,也不是國柱功勳,而是在這次漢魏之戰中陣亡的將士。
按照劉山的意思,他將身著素服親自為陣亡的將士們招魂,這個想法讓朝廷的眾臣自蔣琬以下,全都跳著腳的反對。
大家的意見非常明確,將士為國捐軀是義之所在,大漢可以提高撫恤優待遺孀,但陛下作為一國之君怎麼可以為陣亡的將士披麻戴孝,這與聖賢典籍言論不符。
麵對著眾臣洶洶的氣勢,劉山長身而起高聲激辯道:“朕說過,國家大計為君之道當把民為重的告誡牢記心中。何為民?朕以為,凡是在大漢的國土之上休養生息繁衍子孫之民眾都是大漢的國民,陣亡的將士亦然。如見,大漢的國民為了國家的榮譽舍生赴死,朕祭奠一下聊表寸心有何不可。”
譙周漲紅著臉出班奏道:“陛下為當今天子,理應身居廟堂高瞻遠矚,祭奠將士亡魂之事自有負責祭祀禮儀之臣,陛下豈能屈尊降價親自主持,更何況為螻蟻之民身披重孝,更不為士子所取,此事與聖賢典籍不符,臣請陛下細察之。”
一群飽學之士紛紛附和,喬允南平時為人不咋滴,但這番言論符合聖賢之君的要義,咱們必須力挺之。
劉山嗬嗬的笑了,神情之中帶著輕微的嘲諷:“朕此次遝中之行獲益良多,今日說出來與各位分享一下。各位愛卿均出身名門,聖賢之語典籍策論自是深有研究,誰來給朕講一講何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語。”
眾人轟然想起戰國荀子著名的策論《王製篇》: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看到眾人一個個陷入了沉思,劉山接著說道:“朕以為,將君民喻為舟水實在是恰當不過。此次遝中之行,朕看到的是數萬將士奮勇廝殺,看到的是無數民眾日出而作日末而息,再聯想到聖人之語,才覺得朕之前的理解存在偏差。”
眾臣神情肅穆的聆聽,陛下今日的感慨之強非比尋常,大家還是先聽聽陛下的意思,然後再尋找破綻予以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