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議的第一項內容自然是由丞相府發言人楊儀做工作總結,楊儀這貨也是沸沸揚揚的把自己的豐功偉績和諸葛亮最後的日子詳細的彙報了一遍。
聽完楊儀的工作報告,大殿內的所有人都是錯愕不已。
劉禪心中自然是沾沾自喜,魏延作亂的事實與自己前些天的“判斷”基本相符。蔣琬等人望向劉禪的眼神更是精光四射,對劉禪的轉變之說更加堅信。
“陛下”楊儀有點趾高氣揚:“魏逆叛亂,臣依照丞相遺策,其家人三十餘口無一漏網,已將其全部正法。”
“呃------”所有的大臣全部默然,望向楊儀的神色也帶著一絲恐懼。
這廝處事太狠了,皇上都下旨要保全其家人,丞相製定的律法也有罪不及家人之說。這廝為了一己私怨竟然誅了魏延全家,不僅不符合律法的要求,還當著全國人民的麵抽了陛下一記耳光。
陳袛率先發難:“魏延之罪已獲嚴懲,威公(楊儀字)先生按照丞相遺策誅之,無可厚非,可為何要把其家人也株連,此事與我大漢律法不符,還請威公解釋一二。”
楊儀怒目圓睜,凝神細看到底是那個膽大包天的家夥敢這麼的頂撞自己。
劉禪長身而起,急忙喝止道:“此事無需再議,魏逆謀反之事就此定論。下邊眾愛卿還是討論下丞相的後事,其他的問題今天不討論。”
聽到皇上已經定下了調子,眾位大臣趕緊收拾心情,議論紛紛的說起了諸葛亮的喪事。
這件事大家的意見比較統一,不過劉禪定的規格那是相當的高,眾人紛紛覺得陛下對丞相的情感已經超出了一般的臣子,但這些年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力保大漢江山穩固,陛下如此做倒也是人之常情。
計議停當,劉禪比較滿意。急忙拋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能按照諸葛亮的遺願,將他葬在定軍山,而是要葬到南山的皇家陵寢,與先帝終生為伴,規格也提高到了國葬的高度。
眾人聽完劉禪的一番感想,心中也是凜凜。諸葛亮不僅僅得到了國葬的禮製,最後還被劉山追封諡號“忠武侯”,這可是一個莫大的榮耀啊。
蔣琬牢記著劉禪要建造紀念塔的事情,便適時地提了出來。
劉禪剛想欣慰的讚賞兩句,就聽到有人急切的反對。沒想到的是第一個反對的不是別人,居然是剛剛回來的楊儀大人。
“公琰,這番言論考慮的有些偏頗,如何能把草民納入到紀念的範疇,如此我等士族臉麵何存。”楊儀的話字字誅心,但也說到了很多大臣的心底。
蔣琬施了一禮說道:“琬以為,我等大臣處理國事均應注重考慮國家而非自身。紀念塔之事如能實施,各位可以設想一下,天下萬民還有誰不心存感激,而對皇上和我大漢感恩戴德呢。”
“陛下的恩澤撒播四海,天下萬民感恩戴德之心早已存在,何須一座紀念塔。”楊儀大袖一甩,直接給了蔣琬一個白眼。
蔣琬有點錯愕,這楊儀是不是被瘋狗給咬了,說起話來態度張狂的厲害。
陳袛憤然出班,目不轉睛的盯著楊儀說道:“威公先生是否認為,萬民感恩之心已經足備,無需再多此一舉了。”
斜視了陳袛一眼,這貨看著就讓人生氣,楊儀背負著雙手說道:“奉宗啊,些許草民是否感恩尚在其次,我大漢的基業需要更多的豪門士族鼎力相助才能穩定,這個道理奉宗不會不知道吧。”
“威公身居高位時日良久,恐怕已經忘記了先帝和丞相當日之論。想諸葛丞相並非豪門望族,當日先帝三顧而得之,且有如魚得水之說。以先帝之睿智,自然是看清楚了我大漢朝廷為魚,而萬民為水的這個道理,請威公先生明察。”
“黃口小兒,不足與謀。”楊儀有點發怒,這個家夥真是一點眼力價都沒有,居然跟我提起先帝:“丞相大名海內盡知,怎麼能跟一眾平民相提並論。如萬民之中還有如丞相般的賢人,我等必會助皇上三顧而請之。”
陳袛不再理會楊儀,衝著劉禪一抱拳說道:“陛下,臣以為公琰先生所言,乃是謀國之言。如能施行,則萬民敬仰,萬眾歸心,不失為我大漢安泰的一劑良方。”
譙周最是看不慣陳袛,急忙上前反駁道:“奉宗此番言論欲陷陛下與不義。想我大漢自開國以來,講究的就是廉潔奉公,現在丞相剛剛病亡,爾等便慫恿陛下大興土木建造所謂的紀念塔,不知是何居心。”
蔣琬聽到這話,心中也很憤怒。但這楊儀不管怎麼說都算得上是自己的前輩,也是備受丞相信賴之人,當麵反駁有點不好啟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