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兵製,軍製(1 / 2)

劉邦回去之後,沛人肯定有吵的有鬧的亂成了一團,虞周對此並未過度關心,他覺得,自己還是把心思放在將來的戰事以及兵團如何搭建比較好。

建設兵團,虞周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仿佛多麼高大上,其實究其根源,和後世那樣高覺悟的革命隊伍根本沒法比,就在是空有其名的四不像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得從當下的兵製說起。

戰國與大秦施行的多是征兵為主,說白了就是義務兵,男子一旦滿了十七歲必須要著籍,從此以後,國家說什麼時候用你就什麼時候用你,一年服役一個月是最基本的,是為更卒。

更卒,顧名思義就是更替,大家輪換著當兵站崗,等更卒年齡再大一些,酌情又會轉變為正卒。

有人覺得一個月之內能學到什麼上陣殺人的本事啊,確實如此,所以啊,正卒服役期足足有一年時間,到了這時候,預備役才算正式成為義務兵了。

隨著時間推演,這一年內表現良好,達到各類材官、輕車、樓船士標準的正卒又會逐漸變成戍守邊疆的戍卒,也就是俗稱的邊軍。

或者變成宿衛京師的衛士,也就是俗稱的王衛。

而正卒,正是之前屢次出現的郡縣兵,所以戰鬥力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那麼經曆了更卒、正卒、戍卒或者王衛還能安然退役的呢?當然是重新變成更卒了,不過從此以後,什麼時候重新變成正卒就不是年齡說了算的了,而是君王“酌情”考慮。

比如最近邊疆不太安穩啦,比如哪裏出現叛亂需要平定啦,總之一句話,缺人了。

這是此時的每個男子都要經曆的,這種情況,直到六十歲的那一天才算是個盡頭,除非可以獲得軍爵免除服役。

不更,可以免除更卒之役,公大夫,可以免去所有兵役,不過啊,這還是個大坑,因為真正混到這種爵位的算是隱隱的職業軍人了,還免個屁啊!

這樣的大坑不隻一個,又比如本該隻有一年的正卒之期,或許會因為一點小錯再加三年罰役,依秦法之嚴厲,上了戰場殺的不如死的多是錯、沒能搶回袍澤屍首是錯、同什同伍之人犯錯更是全體有錯……

這下知道秦軍的戰鬥力是怎麼來的了吧?!不隻有軍爵製度在那誘之以利使人奮發,還有各種各樣的坑,逼著人為了早點結束服役期一往無前!

這樣的征兵製度優劣一目了然,人人得以服役使得整個國家空前尚武,但也使得民力漸疲國力漸弱,用後世通俗的話來講,經濟與民生跟不上,那叫窮兵黷武啊!

因此,在當前這種前提下,一支甚至幾支亦軍亦農的行伍誕生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虞周所設想的建設兵團,應該像府兵那樣有軍戶待遇,但是約束更加嚴格,沒有戰事的時候,農事就等於軍事任務,大家同吃同住同勞作,一直不曾懈怠的軍紀也能使這些人不至於像府兵那樣戰力退化極快,這一點跟後世的軍事化管理極為相似。

這樣一來,這支半軍半農的後備役既有著府兵那樣隔絕將軍與軍隊關係、防止擁兵自重的作用,又能常年保持自我約束性,隻要有軍紀在,戰力自然也不成問題。

當然了,這一切還隻是假設,具體的事情具體看,虞周也沒操持過這麼大的攤子,到時候還得看情況再行調整,不過現在的當務之急,還是先讓項籍徹底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

“明白了嗎?”

“明白什麼…我怎麼越聽越糊塗?”

“好,那我再從頭講一遍,這次一定更加詳細,你千萬認真聽……”

“別別別,子期,我怕了你了,你還是等咱們回軍之後去跟蕭何說吧,這些東西項某實在不擅長,聽幾句就頭大……”

虞周煩躁的甩甩袖子:“再頭大也得聽下去啊,等你以後當了大王,這樣的事情隻會越來越多,不提前習慣一下怎麼可以?我又不要求你樣樣精通,略知一二免得被人騙了總有必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