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爭城掠地,互相兼並。當時,劉備占據了徐州,但呂布卻趁劉備部將張飛的一時疏忽,襲占了劉備這個根據地。劉備勢弱,隻好逃駐小沛。表麵上雖仍與呂布和好如初,但無時無刻不在準備“報仇”。曹操一向愛才,他素知呂布驍勇善戰,武藝天下無雙,劉、關、張曾經三戰呂布,也隻打了個平手,於是便有收降呂布之心。呂布雖然武藝高強,為人卻苟且貪生,當他被綁到曹操帳前時,便有意試探地說:“縛得太緊了,請稍鬆一點。”曹操回答說:“一點都不緊。”呂布卻對他說:“你所顧慮的不過是我,如果有我輔佐你,天下何愁不定。”一句話正中曹操的心思,便有寬免收用之意。這時,呂布見劉備立在曹操身邊,又懇求劉備能替他說句好話。可惜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他生死關頭的那一刻,劉備隻慢悠悠地說了一句話,便結束了他的生命。當時,劉備對曹操說:“難道您不知道呂布是怎樣服侍建陽和董卓的嗎?”劉備的話立刻提醒了曹操。當初呂布曾是丁建陽的部下和義子,他投靠董卓時,就親手殺了義父丁建陽。後來為爭貂蟬,呂布又殺掉第二個義父董卓。於是曹操立刻命令刀斧手把呂布推出斬首。
劉備進言斬呂布,既為自己報了奪地之仇,又避免曹操收降呂布為大將而增強勢力,可謂一舉兩得。劉備的成功之處就是暗中觀察呂布的短處,暗中利用這些事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考察是識別和衡量一個人能否擔當重任的手段和方法。我國早在漢代就確定了刺史六條,用來監督和考察百官的政績與行為,並將它立為百代不易的良法,可見,對人才的考察由來已久。
周亞夫是漢景帝的股肱重臣,他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立下過赫赫戰功,以後又官至丞相,為漢景帝獻言獻策,可以說忠心耿耿。可是漢景帝在選擇輔佐少主的輔政大臣時,周亞夫並沒有入選,原因何在呢?
在古代,每個皇帝年老之後,皇位的繼承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每個皇帝都會費一番心血,漢景帝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當時太子才剛剛成年,需要輔政大臣的輔佐,為此,漢景帝對周亞夫進行了一次試探。
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宴席上為他準備了一大塊肉,但是沒有切開,也沒給他準備筷子。周亞夫看了,很不高興,於是回頭向主管筵席的官員索要筷子,漢景帝笑著說:“丞相,我給你這麼大一塊肉,難道你還不滿足嗎?還要筷子,真是一個講究的人啊。”
周亞夫一聽,趕緊將帽子摘下,跪下向皇帝謝罪。
漢景帝說:“起來吧,既然丞相不習慣這樣吃,那就算了,今天的宴席就到此為止吧。”
周亞夫聽後就向皇帝告退,快步走出了宮門。漢景帝目送他離開,並說:“看他悶悶不樂的樣子,實在不是輔佐少子的大臣啊!”
漢景帝試探周亞夫的方法可以說是很巧妙。輔佐少主的大臣,一定要是穩重平和、任勞任怨的人。因為少主年輕氣盛,萬一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妥當,隻有那些具有長者風範的人,才能容忍這些過失,一心一意的盡職輔佐。
而從周亞夫的表現來看,就連皇帝失禮的舉動他都無法忍受,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往後又怎麼能包容少主的過失,進行好好地輔佐呢?漢景帝賞賜的肉,盡管食用不便,但從漢景帝的角度看來,周亞夫也應該二話不說、毫無怨言地吃下去,這是作為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他要筷子的舉動,在漢景帝看來就是非分的做法,如果真的讓他輔佐少主,就難免不會提出更多非分的要求,這是漢景帝不能不防的,因此漢景帝果斷地放棄了周亞夫。
如果將漢景帝的這種見微知著的“察人術”引申到現代的職場上,就是要求我們多注意細節,善於觀察分析事物。細節往往能夠決定事物的成敗,它也同樣適用於人才的選擇,因此,作為一名領導者,就要學會從細節之處考察人才。
此外,領導者在考察員工、選拔幹部時,還應從平時的生活中去觀察、去發現。因為,一個人在工作中可能有所隱瞞,但是從他平時的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細節便可以顯示出他的真實本性。要從生活細節上去觀察、識別一個人,往往會帶有很大的經驗性,這就要求領導者們要時刻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察覺他人不易發現的特點,能夠在短暫的言行中發現對方最隱蔽的特征。但在考察員工的時候,也不能以偏概全,單從一件事上下結論,要善於從事物的多方麵來分析問題。
因此,作為領導者,必須學會從外到內去認識人的本質,也就是從外在的容貌、神色、聲音、舉止等觀察其內在的心聲。隻要加強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處處留心觀察,就能練就一雙辨別人才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