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蓁蓁開始熟悉了竹陣的各個出入口和通道,竹陣有不同的出口,比如最近的村落集鎮,驅車騎馬的官道,還有一條是通往京都的路。李蓁蓁想靠那日從死屍身上捎走的銀兩不足以維持生活,得找到工作謀條生路。於是李蓁蓁跑到最近的市鎮上,李蓁蓁解開竹陣後還得翻一座山頭才依稀看見山腳下有樓房林立集中的地方,一次李蓁蓁爬到山頭來往下看才發現這個地方。李蓁蓁壯著膽子走到了山腳下,一番景象果然不同。沿途有抬轎的腳夫,拉車買賣水果的小販,也有緩緩前行的馬車,越往前走來來往往的人越多了。不知不覺間李蓁蓁來到了小鎮的大門下,兩隻石獅蹲在石門兩側,大石門上掛著係有紅帶的牌匾,寫著“璠林鎮”三個大字,李蓁蓁走進裏麵,不斷欣賞這現代也仿不了的古色古香的建築和小樓,到底是黃泥磚瓦砌成的,色彩極為單調,富有一點的人家,住的是一個院落或者紅木搭的樓房,畢竟是一個小鎮,沒走多遠就到盡頭了,兩邊道路有賣糕點小吃玩具的,在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中,李蓁蓁走回竹林中。這一來一回十分費力,一步一腳地上山又要解陣又折騰了大半天。李蓁蓁轉了另一個方向,先到小溪旁用竹竿上的尖刺捉小魚烤著吃,毛球在旁邊待著,一時跳到對岸一時踩著石頭在水上,用爪子撩打溪水。其實起初毛球非常害怕這流動著的溪水,但被李蓁蓁強製泡進去洗會澡後就漸漸不怕了,每次泡了水都到陽光下甩甩身子。
翌日,李蓁蓁再次來到璠林鎮,到些小鋪中打聽一下哪家店缺個幫手,正要進叫“王家藥鋪”的店裏時,被門外一位約莫五十歲的大嫂叫住了,“姑娘啊,這兩天我見著你在這鎮上走了好幾回,你可是新來的,我這兒開家豆汁店,正缺個幫手。”這防人之心不可無,李蓁蓁這警惕心也是有的,回答道:“大娘,我們家最近才搬來那座山頭裏,”說著就近指了一座來時走過的山路,“我大哥在京都當差,現在我娘病重,治病買藥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所以我想白天出來賺些銀兩,晚上回家照顧我娘。”心道:我連我家人都不知道在哪。那大娘看出了李蓁蓁的心思,說道:“姑娘你也別起疑心,我就在前麵開有一家早點鋪,賣些包子糕點豆汁,你若有意,可以先去看看我那小店。”李蓁蓁聽她這麼一說,便緩緩跟著她走,“我女兒嫁到京都了,留下兩老口在家買豆汁,我見你和我女兒一樣,都不容易,又是到處尋店問人的,你不知道,那些店裏都是招男人幹體力活的,不是到深林砍柴采藥,就是扛重物端茶送水的,女兒身可吃不消。”大娘說完,不知不覺間已到店鋪,招牌“老於豆汁”掛在一家矮矮的民房上,房中的桌椅一直擺到街道旁。李蓁蓁心想:開在街道中心處,看來不是家黑店。但是想來那大娘剛才說的一番話未必假,家中小孩長大成人出嫁在外,再熱鬧的街道家中也是寂靜的,不免有些孤獨,典型的“空巢老人”。“我見你一片孝心,是個好姑娘,來這裏幫我們賣賣包子磨磨豆汁,不圖別的,隻希望能有年輕人陪我們老家夥聊聊天,我們就很知足了。”大娘說完一番話,李蓁蓁已經把這個房子都看了個遍了,包子擺在外頭現蒸現賣,旁邊有一口鍋用來炸油條,屋子裏麵有製作豆腐和豆漿的推磨,幾盆清洗處理過的黃豆擺在旁邊,整個房子都彌漫著豆的清香。
轉了一圈,李蓁蓁覺得這份工作可以考慮,便跟大娘說:“大嫂,你看我什麼時候來幫忙好呢?”大娘見李蓁蓁有意留下,就說:“你以後叫我於嫂吧,你今天可以試試,如果覺得還行,明天接著來就是了。哦對了,姑娘姓甚名誰,能否方便告知?”李蓁蓁便說了自己的名字,又編造一些家庭故事來說。此時接近中午時分,來買包子饅頭的人已經很少了,隻有少數富裕一點的人家派小廝來購買一些糕點,於嫂跟李蓁蓁講了各個商品的價格,什麼肉包菜包豆汁饅頭小吃點心之類,最貴不過幾文錢,接著又是怎麼用推磨磨豆漿豆腐,客人來吃時煮沸到什麼程度。於嫂耐心地一一演示過,李蓁蓁隻明白了個大概,這古代沒煤氣的,隻能用柴火燒,從用幹草引火到煮熟東西滅火,為保持火候添加木柴的數量為多少都有講究,沒辦法,隻能慢慢get一些古代求生技能了。也不知待了多久,於嫂講完大概之後說:“萬事開頭難,你起初不會我們都不會怪你,慢慢學著就很快上手了,起初我跟老頭子剛開這家店鋪時,裏裏外外都是婆婆招呼著,也沒那麼多東西賣……時候不早了,你回到家也要晚了,今天先懂個大概,從明兒起正式慢慢學啊。”於嫂送李蓁蓁出街道,就返回去了。李蓁蓁見於嫂誠信待人,還記掛著自己編的待在家病重母親,便發誓學好本事幫於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