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觀念
作者:王在安
企業家該向誰學管理?
企業管理可細分為企業的采購管理、生產管理、研發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成本管理……具體到每一項管理,在任何大學商學院裏,都可能是一個專業,甚至是一個係或學院,需若幹專著作為教材向學生們傳授。
在政府機關和高等院校裏從事企業管理研究的理論家,他們具有這樣的特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把具體問題抽象化,讓你看起來很高深,聽起來很奧妙。這是教學的需要,可能因為他們在發現和描述各種規律時,需要對事物進行概括和抽象。
管理不可複製
比如 20世紀 70年代有一部電影《春苗》,有這樣一個故事情節:一位老教授(由葛存壯扮演)講解馬尾巴的功能,能講好多天。如果讓企業家來講馬尾巴的功能,可能隻需數秒鍾。(薑承剛博士點評:管理即使有一部分東西可以模仿,但富於應變能力的真正管理,卻是在企業的現場實踐中才能實現的。)比如;第一,用來攆蚊蟲;第二,奔跑時保持身體平衡。企業家的思維和做事有這樣的特征:第一,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把具體化的問題解決掉;第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簡單化的問題處理好;第三,勇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善於把別人認為幹不成的事做成功。
正因理論家與企業家在思維和做事上具有這種差異,所以我們才可能經常看到這樣兩種社會現象:第一種現象,在大學或研究機構中搞企業管理研究的專家,若讓他們親自去創業,鮮有成功者。而如果讓那些優秀企業家在大學裏,講授企業的經營管理,一定是很受歡迎的。
第二種現象,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企業管理需要運用科學技術,但就管理本身而言,並不是一門真正的科學,更像一門藝術,正如繪畫一樣,需借助顏料、光學等科學技術或其他手段。
科學和藝術的根本區別就是科學是可以複製的,而藝術是不可複製的,有唯一性。比如徐悲鴻畫的馬很漂亮,但他畫不出來兩幅完全一樣的馬,雖然他每幅畫的價值高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那是因為他的作品是不可複製的。如果徐悲鴻畫的馬,放在印刷廠裏印刷,一小時可生產出幾百張甚至上千張,雖然可能比徐悲鴻的真品還要漂亮,但是不值錢,這是因為它是科技產品而不是藝術珍品。
最好導師是企業自身
管理是藝術而不是科學,對於這樣的論斷,已經是鐵的事實,雖然還有很多人不接受這種觀點。我們管理是藝術而不是科學,對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有三大意義:
第一,藝術有這樣的本質屬性,即可學而不可教。如果企業管理也算一門學問的話,那麼它也是一門可學而不可教的學問,在這一點上,與藝術有相似之處。
今天,中國文藝界的演員們、藝術院校表演係畢業的藝術演員多如牛毛,但能有幾個出類拔萃的呢?有幾個在藝術影響力上可以與趙本山相媲美呢?當然是寥寥無幾了。那趙本山的藝術造詣是哪個大學、哪個教授教出來的呢?趙本山的藝術成就,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根本不是哪個大學、哪個教授教出來的。道理很明白了,就是那個觀點,藝術是可學不可教的。
同樣的道理,在國際企業界裏,不論微軟的蓋茨、GE的韋爾奇、蘋果的喬布斯,還是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哪個優秀企業家是大學商學院培養出來的?哪個教授教出來的?大學或教授難以培養出這些偉大的企業家,他們的本事是自己學出來的,因為管理也是可學而不可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