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禹更是大喜,忙謝劉秀。
翌日,劉秀拜鄧禹為前將軍,持節入關。
鄧禹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音為積弩將軍,樊祟(與赤眉軍首領樊祟同名)為驍騎將軍,宗韻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訴為赤眉將軍,左於為車師將軍——向山西進軍!
河北大半已在劉秀梟城軍的控製之下,盡管尚有小股流竄的實力,但是卻並無大礙,幾路義軍的主力已完全被消滅,剩下零星的戰局根本就無傷大雅,但劉秀惱火的卻是王校軍趁他破邯鄲之時,突然發難,進攻梟城。
王校軍似乎並不想屈居劉秀之下,更知劉秀對河北諸路義軍會逐個吞並,如果不降服的話,就必會遭到攻擊,甚或步上王郎和尤來的後塵,是以搶先發難了。
梟城兵力並不太多,僅萬餘眾,卻有朱右、賈複這等大將,而且更是劉秀經營了多時的營地,王校軍一出動便已被梟城軍知道了消息。
朱右安排在王校軍中的探子在這時便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王校軍大舉來犯,一開始就受到了朱右的猛烈反擊,而連敗數陣,這使得馮逸飛大為惱怒,但是梟城軍隨後又迅速作出反擊,信都的援兵也很快趕到。
馮逸飛無奈之下,隻好與大槍聯手,這樣卻又遭到吳漢所領的十郡之兵的攻擊。
賈複則領兵橫殺至臨平,其威勢讓王校軍嚇破了膽。
王校軍大將安其、王德先後戰死於賈複之手,鐵慶豐也大敗一場,臨平被梟城所破。
馮逸飛隻好敗退真定。
賈複領軍緊追不舍,劉秀也領兵北上,助之掃平北方。
眼下就隻有大槍與王校軍兩支義軍尚在北方活躍,有吳漢的十郡之兵,確實夠了,但劉秀卻必須速戰速決,皆因此刻兵分數路,若在北方留下隱患,則不好籌劃大局。因此,他急於掃平北方之後,就可全力自更始軍手中奪下河內,再平青犢之亂,更好地為鄧禹平定河東作後援。
吳漢的大軍與大槍連交數戰,在訓練之上,大槍這些義軍自然不能與各郡中的精銳相提並論,盡管大槍軍中也有數員猛將,卻無法與梟城軍相比,連民心之類的都傾向於梟城軍。
在連敗了數陣之後,大槍軍的弊端就顯出來了,其部下的戰士很多都偷偷地降於梟城軍,便是一些將領也失去了與梟城軍為敵的信心,因此不戰而降者甚眾,對此大槍也沒有辦法。
十郡之兵乃大槍軍數倍,如此壓倒性的優勢,幾乎打得大槍抬不起頭來。
吳漢部下的大將杜茂、遊燦、崔健等無一不是沙場之上的猛將。
鄧禹大軍在當日就攻破箕關,進入河東,一路之上百姓、豪傑聞風歸附,使得鄧禹軍迅速擴大,並快速包圍安邑。
梟城軍來勢極猛,河東諸縣皆驚,迅速結集數萬大軍以解安邑之圍。
鄧禹以巧計在安邑以南伏襲了這批援軍,使其大敗而歸,更斬殺更始大將軍樊參。
一時之間,朝野皆驚,鄧禹更是名聲大噪。
與此同時,劉玄知此消息極為震怒,劉秀拒接聖旨,卻又派人攻打他的河東,分明是趁火打劫,更有反意。
不過,對此劉玄也無可奈何,劉秀是他的弟弟,而眼下更是惹上赤眉之禍,分身乏力,隻好下旨讓王匡北上河東平鄧禹之亂。
寇恂南下以十萬大軍橫掃而過,與姚期兩路作戰,一破河內,一破青犢諸義軍。
大彤義軍因與劉秀素有交情,在火鳳娘子的苦勸之下,舉軍盡投寇恂,以助其平定其他四路義軍。
梟城軍裝備極為精良,義軍莫敢與之相撼,僅半月即平五路義軍,更轉助姚期大破河內。
……
劉秀知河內已定,南方義軍也平,心中大喜,與馮異諸人商議,知河內形勢極險,雖得卻不易守。
洛陽有更始大司馬朱鮪、舞陰王李軼,同時並州地區亦駐有更始大軍,因此對河內形成了南北合圍之勢,而以河內的形式,惟有固守一途。
與馮異諸人商討不下,劉秀立刻修書鄧禹,征其意見。
鄧禹聞河內已得,自是大喜,見劉秀之信便知其意,立回書道:“昔高祖任蕭何於關中,無複西顧之憂,所以得專精山東,終成大業。今河內帶河為固,戶籍殷實,北通上黨,南臨洛陽,寇恂文武兼備,有牧人禦眾之才,非此子莫可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