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關於農民工討薪的老話題,再次見諸報端和網絡:南京農民工討薪成功率不足兩成;70多名農民工在烏魯木齊遭遇討薪難;重慶500名民工睡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苦等自己的工錢……
是嗬,再過十多天就要過大年了,億萬農民工背井離鄉大半年,又該登上南來北往的火車和汽車,返鄉與親人溫馨團聚了。可是,他們中有人一如往年的辛酸與無奈,橫亙在他們麵前的仍是“討薪難”。
猶憶2003年10月24日那個初冬,重慶一位名叫熊德明的農婦,在自家門前割豬草時,遇見了來到三峽,庫區的溫總理,她向溫總理說出的關於欠薪問題的實話,引發了一場舉國矚目的“討薪風暴”。在我看來,這起事件好比“冬天裏的一把火”,它照亮了億萬農民工兄弟,也讓那個冬天不再寒冷。
彈指一揮間,數年光陰飛逝。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委、政府,無不下大力氣解決農民工討薪難的問題,相關的法律、製度也得到不斷完善。可是,由於拖欠農民工薪酬問題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和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有所抬頭。
去年底,鄭州城市廣場,68位河南企業家舉著“心心相抱,共生共榮”、“企業不欠薪,總裁有責任”等各式標語,齊聲朗讀“不欠薪倡議書”: “我們倡導不欠薪,是對員工的承諾,也是對社會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承諾……”
做生意求和氣,辦企業求和諧。人氣不旺,生意不興;和諧不存,發展也難。無論是不是作秀的不欠薪宣誓,客觀上都會起到普及法律常識、督促政府解決社會問題、加速公民意識的覺醒與張揚的作用。老板即使經營再困難,砸鍋賣鐵理應付清職工工資,這是道義,也是責任,更是公理。
針對農民工討薪問題,中華全國總工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公安部發出了《關於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工會組織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並明確了工作要求及各部門和工會組織在專項檢查中的責任。
去年底,中華全國總工會又發出了《關於進一步推動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級工會要以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為切入點,發起專項整治行動,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協調配合,在企業發生拖欠工資或欠薪逃匿行為時,第一時間向專項檢查領導小組和上級工會報告,成為第一知情人和第一報告人。發揮工會維權作用,加強舉報投訴接待力量,堅持24小時值班,確保職工投訴舉報渠道的暢通;引導廣大農民工用理性合法的手段反映自身的利益訴求,加強對被欠薪農民工的法律援助;對個別企業以暴力手段對待農民工討薪的行為,工會要旗幟鮮明地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公安、司法部門要依法嚴懲。
無論何時,我們都不願看到農民工自己上演悲情的“跳樓秀”,也不再是靠媒體和法律界人士奔走呼籲,而是靠政策、法律和製度,由各級政府、工會和企業共同點燃“冬天裏的一把火”,真正主動將其列為‘‘民心工程”、“政績工程”、“和諧工程”、“一把手工程”,則是農民工之幸,企業之幸,社會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