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慶:見證中國金融財富的增長
留學廣角
作者:劉曉蕾 徐妍 白瑜
高西慶,1953年出生,陝西人,1986年獲美國杜克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曆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行部主任兼首席律師、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副主任、中銀國際副董事長兼執行總裁、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現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1990年,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整個籌辦過程高西慶幾乎全程參與。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高西慶任發行部主任兼首席律師。2000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成立,2年後,高西慶成為理事會副理事長。2007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高西慶又轉戰中投公司,成為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從襄渝鐵路建設工地的一名普通民工一路走來的高西慶,親曆了中國金融史上的很多曆史性時刻,他不但是中國金融業發展道路的探路者,更是中國金融財富增長曆程的見證人。
中國證券市場的助產士
高西慶常說,當年會以那樣的方式回國參與創建證券市場有一定的曆史偶然性。當年的高西慶以第一個獲得美國律師資格的中國大陸人的身份在紐約華爾街某律師事務所謀得了一份令常人豔羨的工作,卻因為美國的一場金融危機而決心早早回國,投身到中國證券業的起步浪潮中,整個過程的確很有些戲劇性。
1987年10月19日,剛走進辦公室的高西慶就覺得事務所的氣氛緊張而又壓抑,問過秘書才知道,是美國股市垮了。僅僅1天的時間,道瓊斯指數跌幅達22.6%,並連帶全球的股票市場出現不同程度下跌。那一天,成為世界金融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而為人們所銘記。但當時的高西慶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
“當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的電話,說想請我馬上就過去,給他們講一講美國這次的金融危機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高西慶回憶道。然而,當他和幾個同在華爾街工作的中國人到了總領館之後才發現,等著他們的不僅是紐約的總領事,還有當時中國駐紐約的主要機構和媒體。最終,高西慶也隻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講了講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至於它會對中國造成什麼影響,對他來說完全不可想象。
類似的活動又組織了兩三次,國內對此事的關注也促使高西慶開始思考股市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之後,高西慶和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又聚在一起聊了幾次。一些稍後出國的朋友也向他們介紹了國內當時的情況。
1987年的中國早已不是5年前高西慶離開時的樣子。從1984年開始,部分集體和國有中小企業紛紛開始股份製試點,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橋百貨、上海飛樂音響等公司還公開發行了股票。1986年,為解決股票的流通問題,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靜安證券業務部開張。1987年9月,中國第一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就在美國這場“黑色星期一”金融危機過後不久,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上對前期股份製試點的成績做出肯定,允許繼續試點並提出了規範性意見。從此政府逐漸加大對股份公司的規範化管理,股票發行更加規範。此時,中國的股份製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通過試點不斷積累經驗,各項基本製度在探索中得以建立。但是整個市場規模較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易所,股票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監管。
聽說國內已經開始發行股票,但沒有交易所,高西慶的好友王波明提議,咱們是不是也在中國弄一個股票交易所。高西慶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那還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實現。結果那天大家談了幾個小時,越談越興奮,越談越覺得真有可能,最後決定就此給國家寫個建議。
就這樣,高西慶、王波明、王巍等人撰寫出了中國證券市場的最早提案——《關於促進中國證券市場法製化和規範化的政策建議》。1989年3月15日,中信、中農信、中建投、光大、中創等9家機構,各出資50萬元,設立“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簡稱“聯辦”),回國不久的高西慶任首席律師。終於,1990年底,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張。
高西慶的回國之路可謂偶然,但其中又有其必然性。正是高西慶這種敢想敢幹的氣魄和自我賦予的使命感,正是中國證券業早期發展的積累,促進了中國證券交易市場盡早走向專業化和規範化之路。
初入官場
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聯辦”中的很多人都被吸收進來,其中也包括高西慶,他出任了證監會首席律師及發行部主任之職。
在證監會的日子裏,高西慶見證了中國股票市場的潮起潮落,他自己也走過了二進二出證監會的坎坷仕途。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證券市場,法律法規尚不健全,要實現證券的法規建設理想可以說舉步維艱。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經濟體製正逐漸完成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證監會發行部主任掌握著股票額度分配的權力,位置非常敏感,在工作中也免不了要處理如何“用最行政的方式解決最市場化的問題”等。所有這些,都注定了高西慶初次為官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