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具體何指
文史雜談
作者:劉安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語出《論語·陽貨》篇,全句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曆來對此解釋莫衷一是。筆者不揣淺陋,試作論述,以就教於方家。
一、“汝子”與“女子”之辨
持“汝子”觀點的學者認為,《論語》一書中涉及的“女”字,皆為通假字,通“汝”,為代詞。此處“女子”也毫無例外地該作“汝子”講,翻譯為“你們這些小子”。甚至有人認為孔子沒有說過“女(nǚ)”字。
事實是否如此呢?據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1版第217頁)統計,《論語》中涉及“女”字共計17處,其中“女”字單獨16處,皆為人稱代詞。“女樂”1處,即《論語·微子》篇:“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此處的“女”字無疑就應作“女性”講。《國語·魯語·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載“仲尼聞之曰:女知莫如婦,男知莫如夫”,這“女”字就應作女子講。另《孟子》中涉及“女”字18處,其意有三:1.指女子;2.動詞,嫁;3.同“汝”,人稱代詞;涉及“女(nǚ)子”兩處。
先秦典籍中,除《列子·周穆王》有“天下盡迷,孰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外,其他並無“汝子”之說;但“女子”一詞卻在先秦典籍中俯拾即是。如《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周易》屯卦六二爻辭“屯如邅(音占,轉也)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韓非子·亡》“女子用國、刑餘用事者,可亡也”……諸書“女子”皆指女人。此外,《孟子·滕文公下》載:“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往之女家”之“女”,讀為“汝”,“女子之嫁也”當然是指女人之嫁。
另外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在“女子”中間點開,斷為“女”與“子”,認為“女”指的是君主的妻妾,“子”指的是君主的兒子,而“小人”指的是君主周圍的寵臣、佞臣、優伶、宦官之類。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文言中“妻子(即妻子和兒子)”來死套“女子(即女人與兒子)”純屬望文生義。另外據楊伯峻統計分析,《論語》中共涉及“子”字430次,意思分別為1.兒女(19次);2.對人的稱呼(410次,其中特指孔子375次);3.用作動詞(1次)。故將“女子”理解為君主妻妾及兒子也很欠妥。
更有人以為,在《論語·陽貨》這章裏,孔子沒有任何輕視女人的思想。這句話反映的是孔子的擇婿觀;依據是:“女子”,並非現在所指的“女人”。古代傳統稱兒子、女兒為“子”,“子”也指女兒。這裏說“女子”,在“子”前加一“女”字,特別指明是“女兒”。且《說文解字》釋:“與,賜與也。”“與”在這裏的意思是“嫁與”。筆者認為這種分析過於主觀,抓住“與”字的一個義項就不及其餘。
二、古今“小人”之別
據統計,“小人”一詞在《論語》一書中共出現24次,其中有19次是和君子相對而言的,有5次是單獨出現的。仔細分析起來,其意義也絕非現代漢語詞典所講的地位較低的人與品質卑劣之人所能概括。楊伯峻則概括為兩個意思:1.無德之人(20次);2、老百姓(4次)。筆者認為“小人”主要是指地位低下,思想高度不夠的人。從詞性上看,多屬中性詞。
三、了解孔子生平及思想
讀《史記·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語·本姓解》,可知孔子3歲喪父,由母親在撫養長大。孔子19歲時母親去世,他守孝3年。母親給孔子的成長以很大的影響。無獨有偶,儒家的幾位代表人物如曾子、孟子等皆是早年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孔子、曾子、孟子能成為一代聖哲,都與其母親的嗬護密切相關,故而儒家先師們都以孝著稱。孝順父母特別是母親,自然也就成為孔子學派的一個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