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學淵源 垂裕後昆(1 / 2)

家學淵源 垂裕後昆

大家風彩

作者:陳沫吾

大師雖去,風範猶存。今年是我國著名曆史學家、國學大師、近代蜀學砥柱蒙文通先生(1894-1968)誕辰120周年。我對蒙先生的著作雖接觸甚少,但對其卓爾不群的道德文章風範早有耳聞,並敬佩有加。為此,我於2014年元月26日下午登門拜訪了著名文史學家、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蒙文通先生的哲嗣蒙默先生。

時值寒冬臘月,雖處於蕭索的季節,但川大校園的人文氛圍仍然是那麼的使人亢奮。訪問結束,蒙老囑咐我整理好訪談筆記。訪談的內容既是他作為一名資深的文史學專家的基本立場,也是一名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對當今四川文化發展繁榮現象的觀察認識。

陳沫吾:蒙老您好,感謝您能抽出時間來接受我的學術訪問。通過閱讀您對令尊蒙文通先生的介紹和一些學者的有關評價,我深為令尊大人的非凡學識和高尚道德品質所震撼。目前,我們正趕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大好時代。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研究與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方興未艾,巴蜀文化和蜀學研究亦在不斷有序推進。蜀學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學術,漸被學界重視。令尊大人蒙文通老先生的大部分著述,經您曆時20年以上時間的集中整理,彙集為《蒙文通文集》(以下簡稱《文集》),自1987年1月至2001年8月由巴蜀書社分六冊相繼出版,依次為《古學甄微》《古族甄微》《經史抉原》《古地甄微》《古史甄微》《道書輯校十種》六卷,著文時間自1915年至1968年,包括論著91篇(本),約221萬字。蒙文通老先生博通經史,兼綜二教,功力深邃,探源明變,精思卓識,創獲頗多, 被學界譽為“20世紀中國卓立不苟的儒學大師、國史專家”。這套《文集》是其印證。我想敬老尊賢、崇文尚德,是我們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要求。您作為省政府文史研究館一名資深館員和著名的文史學專家,是否能向我們談一談您的學習工作與研究經曆,以及蒙文通老先生的一些情況,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蒙默:年關將至,謝謝沫吾君對先君子的敬重並登門采訪,我將盡力回答你所關注的問題。

陳沫吾:您在《學記》一書中提到自己從1957年才“得侍先君講座”,您能談談自己的求學經曆嗎?

蒙默:先君子對我讀書持“古人易子而教”的觀點,這話好像是從孟子那裏來的,就是說自己不教自己的兒子,要托付別人來教。道理是:“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莫大焉。”責善就是你責備我、我責備你。父子之間不能來這一套,這樣容易影響父子間的感情。所以要易子而教。於是,先君子就把我托付給他在成都國學院時候的一位頗為垂愛的叫李源澄的學生。李先生這個人的學問和為人都是很好的。

陳沫吾:李源澄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您能介紹一下嗎?

蒙默:李源澄先生,字浚清,四川犍為人,1907年生。先生自幼聰穎勤奮,讀書成績優秀,經常名列前茅,是廖季平先生關門弟子。1933年,源澄先生出川東下,入南京支那內學院、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從歐陽竟無及章太炎兩先生學。1936年,唐蔚之先生延源澄先生任無錫國學專科學校講席。次年,先生以薪資所入創辦《論學》月刊,歐陽竟無、邵瑞彭、伍非百及先父等都有文章在該刊發表。八月,抗日軍興,不得已而停刊,先生隨即返回成都,先後在四川大學、浙江大學和雲南大學任教,後應梁漱溟先生邀請,到勉仁文學院任教並擔任教務長。新中國成立後勉仁學院合並到西南師範學院,他就在西南師範學院任教授並當副教務長。

李先生曾寫過一本《秦漢史》,錢穆先生為其作序,序裏讚揚這本書寫得很好,屬章實齋“圓而神”之類的東西。錢先生講史學尊崇章實齋。錢先生用“圓而神”來推崇李源澄先生這本《秦漢史》,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

我在讀中學的時候,先父給我說,要看什麼書就去找李先生。那陣他喊我看《國學通論》《諸子概論》這一類東西。因為我讀中學嘛,原著是看不懂的。後來以講中國古代名學著名的伍非百先生在南充辦了個西山書院,就聘李源澄先生前往,李先生去了。先父就喊我停學,跟李先生到西山書院去。李先生那時講“四書”,講《經學概論》,伍先生講墨子。後因李、伍二先生有些意見不一,所以李先生呆半年就到灌縣(現在的都江堰市)靈岩山創辦靈岩書院,請傅平襄先生教《詩經》和《說文解字》,李先生講《禮記》《荀子》。這些書(內容)都是那麼多,不可能講完的,所以就是帶有啟發性地抽幾篇來講,其餘的自己看,我真正讀書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傅先生在南充師範學院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