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怪異的強調從秦川的嘴裏麵響起來,秦川此刻仿佛回到了當年和那俄羅斯戰友一起執行任務時候,那俄羅斯的戰友沒事就喜歡聽這些歌曲。
他原來是蘇聯的一個忠誠的戰士。
然而沒想到當他準備為祖國的建設奮鬥終生的時候,龐大的國家就這麼垮了,他退伍了,因為不能接受自己的祖國就這麼四分五裂,他逃離了那片原本奮鬥終生的地方,開始流浪,當雇傭兵,一直幹到五十多快六十歲了。
一次執行任務,這名蘇聯老兵突然在廣播之中聽到了《喀秋莎》這一首歌,忽然之間,這平日裏嬉皮笑臉,就算是因為戰鬥傷筋動骨,取子彈,縫合傷口的時候依舊嬉皮笑臉十足英漢的男子就這麼毫無征兆的哭了。
秦川當時就在他的身邊,那是他第一次見到這位戰友哭泣。
自此之後,好長一段時間,這老兵經常發愣,不知道都想些什麼。
後來這老兵追著秦川要將這首歌教給秦川。
一來,這首歌的旋律很好聽,秦川挺喜歡的,他也想學;二來,秦川其實是動了惻隱之心的,老兵孤苦伶仃那麼久,秦川拒絕實在是不忍心,因此秦川就跟著這老兵開始學習起來這一首歌。
此時那尹濤濤、劉春燕、薛雨桐都聽呆了。
聽著最後的一段高低起伏的soul音,秦川也沉浸在了這悠揚的歌聲。
這首歌的背景創作於1939年,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坎門戰役時候的一首歌曲,是一首真正經曆過戰火洗禮的歌曲,這首歌的在蘇聯的意義如同在華夏《歌唱祖國》一樣傳唱度特別高,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蘇聯第二個國歌。
這首歌的講述的是一個叫做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的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姑娘的情人馬上就要和她結婚了,然而這時候戰爭開始了,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姑娘的情人義無反顧的決定要返回戰場,準備為保衛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姑娘也知道,祖國已經是生死存亡之際,沒有阻攔,不過在臨走之時,兩個人在梨花開滿地樹下許下心願,姑娘等自己的情人戰爭結束兩人再來舉行這未完成的婚禮。
戰鬥打響,死傷慘重,縱然是如此,但是一個人都沒有退卻,喀秋莎的情人就死在了這次戰爭之中,但是他卻並不後悔,臨去世之前,他仿佛看到了喀秋莎和自己在開滿梨花的樹下舉行了浪漫的婚禮,他帶著笑意離開了。
而喀秋莎一年又一年,在梨花樹下等著自己的情人回來,然而,等了一年又一年,等喀秋莎容顏老去,也沒有等到心愛的情人的到來……
秦川熱情而飽滿的唱著,他將自己代入到了喀秋莎的情人之中,劉春燕、薛雨桐、尹濤濤三人雙手合十,癡癡的看著秦川,眼睛裏麵流著淚水。
而此刻秦川終於明白,那老兵為什麼會哭了。
當年喀秋莎的情人們浴血奮戰保衛的祖國竟然在一瞬間轟隆一聲垮塌了,沒有外界的戰爭,沒有敵人的入侵,就這麼垮塌了。
那老兵是為祖國而哭,更是為自己而哭,不知道若是那些喀秋莎的情人們泉下有知他們為之獻出生命的祖國竟然以這種不體麵或者屈辱的方式垮掉,不知道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感想。